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态德育,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在我看来,生态德育是一种真实、一种力量,是一种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我谈谈自己在生态德育方面的几点做法。一、班级德育我带的三(1)班是竹园小学"电子书包实验班""智慧教室实验班""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实验班"。  相似文献   

2.
建构生态课堂的前提是要对课堂生态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剖析,对课堂生态的困境进行分析与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职校生态课堂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预设问题多,课堂生成少""学生被动思考多,交流对话少""学生解答问题多,质疑分享少"等"三多三少"问题。可以通过"是什么,追问整体性""为什么,追问互动性""做什么,追问开放性""得什么,追问生成性"的"四省四问"来构建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3.
黄丽芳 《辅导员》2014,(15):22-23
<正>"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德育观。广义的解读是创设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回归本真的健康教育环境,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文化氛围,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下面我就围绕"和谐"开展班主任工作方面谈几点体会。一、人与环境的和谐我们学校是花园式、园林式的国际生态学校,校园内可见鱼游,可听鸟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有了和谐的大育人环境,如何营造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呢?将教室布置得温馨,让学生有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德育观。广义的解读是创设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回归本真的健康教育环境,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文化氛围,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下面我就围绕"和谐"开展班主任工作方面谈几点体会。一、人与环境的和谐我们学校是花园式、园林式的国际生态学校,校园内可见鱼游,可听鸟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有了和谐的大育人环境,如何营造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呢?将教室布置得温馨,让学生有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李臣之 《辅导员》2014,(15):20-20
<正>德育,始终是教育之首要任务。现代社会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学校德育边界不清、过程延长、效能低下。如何突破学校德育的瓶颈?深圳市福田竹园小学生态德育研究与实践值得关注。生态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吸纳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强调"联系""持续"与"系统",是挑战孤立、静止、碎片化的德育。竹同小学基于生态德育视角,提出"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性,有效发  相似文献   

6.
生态课堂不是单一的"知识课堂""能力课堂""智慧课堂",它是一种生命体的发展过程.生态课堂的生命体既包含学生们的生命.也包含教师们的生命.既是生物向度的生命,也是精神向度的生命.既包含生物体,也包含非生物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文就着重从教师、学生、文本三种生命体入手,探讨如何激活他们的生命潜能,构建开放、生成、互动、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7.
正德育,始终是教育之首要任务。现代社会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学校德育边界不清、过程延长、效能低下。如何突破学校德育的瓶颈?深圳市福田竹园小学生态德育研究与实践值得关注。生态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吸纳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强调"联系""持续"与"系统",是挑战孤立、静止、碎片化的德育。竹同小学基于生态德育视角,提出"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性,有效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还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课堂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态的课堂。语文课堂更加要从"知""情""意""活"来体现它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9.
李树林 《天津教育》2012,(12):28-29
学校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之所,是人类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之地。学校更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驿站。在助推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仍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陈旧僵化,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等现象,造成德育工作倍受冷遇,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时代,将生态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中,实施"生态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  相似文献   

10.
"生态式教育"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性专家"。"生态式教育"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这种人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本项目希望将"生态式教育"引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结合民族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索科学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从而推动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案例背景】生态课堂这一理念衍生于生本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把课堂教学当做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创作一种人的生命存在,促进人的生命万岁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我校于2013年把"生态语文"课堂作为教改方向,目的就是通过"三多""三练""三需",建设体现出"生活""生动""生命"作为生态课堂基本特征的高效课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教育领域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课堂范式发生转换、教学模式发生转型、核心素养的培育备受关注等,都要求我们突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探寻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一致,是我们教学模式寻求突破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从"选择生态的教学资源""调查实...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维度而言,生态危机表现为人的异化而导致对自然任意支配和掠夺,确立人对自然的实践理性即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是根本途径。生态德育根本旨趣是推动人形成保护生态的实践理性,高校是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强化生态德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生态理性、环保责任意识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可以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刍议生态德育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教育实践活动,它的提出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当前我国的学校生态德育存在着潜在的困境,我们应该从其本真出发重新认识生态德育,以期为生态德育的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如何拓展高校生态德育理论内涵、加强“生态人”培育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为此,高校可通过“生态人”视角,构建“生态人”理论框架,挖掘“生态人”的当代价值,突显高校生态德育在“生态人”培育中起到的主要动力作用,同时围绕“提质”“提量”“提绿”,系统化重塑高校生态德育以实现加强培育“生态人”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16.
“生态德育”是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德育策略。生态德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人与家庭的和谐统一。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教活动,不自觉中接受爱的洗礼。实施“生态德育”应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追求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的视角去观察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思考、研究其中的非生态现象,为使思品课堂成为"绿色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相似文献   

20.
构建校本化的"生态德育"是真正能立足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德育方式。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德育提升的校园文化、融德育于班集体建设的"生活化"体验、家校合一培育可能是生态德育校本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