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过程的辨证统一;文章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探讨“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三大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方面来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对象具体体现为从“本土化”或“结合”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绩效、从“本土化模式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得失以及从“总结中国经验”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实践模式,这种研究对象具有比较性、开放性以及整体性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区分两者的意义。提出经过“中国化”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已不再是西方语言、西方风格,而是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将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始自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文化观念、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而,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且也为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相通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时代”的统一,根本上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着“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化马克思主义”与“化大众”的统一,主要强调的是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系列成果,若无法实现大众化,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转化为实践。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以及由此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并从中得出二个重要启示: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第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理论创新的勇气,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具体包括了“过程论”、“批判论”、“实践论”、“结合论”、“多维论”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13.
将“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社会活动进行考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为现实的过程落实为三重层面:一是以学会、研究会等“组织”为中心,接触、学习、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凝聚为意识形态共同体;二是以报纸杂志所构建的“语言”为中心,知识群体借助文本载体介绍、阐释马克思主义,以建构知识正当性;三是以学校等“空间”为中心,在传播过程中联合社会各阶层并作“实际运动”,扩大革命影响力。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落地实践,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讨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学者们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必须弄清两大问题:其一,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其二,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者们还就党的十七大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三农”问题、医疗卫生改革、高等教育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使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互动。当中国社会的发展又一次进入“关键时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遇到了诸多困境。和谐社会理论正是从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视角,在突破目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困境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具体内容,在突破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具体化”的困境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在突破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境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整体性的内涵、加强整体性研究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主线或总体性范畴等角度挖掘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就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如何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重要成绩。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还存在不足,需要从哲学高度、直面现实的深度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关系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一个是实践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革命的理论,而且造成了现实的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扬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在历史实践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机整合,在民族国家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反对本本主义》从它所蕴涵的内容、所揭示的主题以及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程中的地位看,无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标志。  相似文献   

19.
1956年到1966年中苏两党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论战,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教育任务的提出、教育方针的制定与教育方法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当前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找到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