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邹晶  王趁红 《考试周刊》2008,(11):24-25
爱情、婚姻、家庭是女作家永远关注的题材,现当代的众多女性作家在书写爱情的同时又解构了爱情,但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她们对爱情的解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精神恋到性唯美的发展过程,主人公也经历了从弱者到强者、从"审他"到自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爱情"的概念隐喻。发现"爱情"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诸多共性,及少部分个性,反映了两民族在身体构造上的相同及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大体上包括10个方面,其中实体域居多,从而验证了关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感隐喻投射不总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存在"抽象概念抽象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新派武侠与网路武侠同属武侠小说范畴,它们的主题表现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它们都共同注重"侠义"、"爱情"、"友情"、"归隐"主题的表现,但在共同主题表现下,又存在着各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侠义"主题在内涵诠释上的不同。"爱情"主题在表现模式与深度上的不同,"友情"主题的理解不同,主人公最终命运"归隐"主题的寓意不同。这些共性与差异使二者在武侠观念上表现出了不同风貌,这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所致。从金庸"射雕三部曲"到小椴武侠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主题表现上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爱情"为主题的童书不胜枚举,不免令人困惑:"儿童也有爱情吗"?通过阅读相关童书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儿童爱情观,结合现实生活中儿童"爱情"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的"爱情"虽受成人文化的影响,但与"早恋"、"性"等无关,而是孩子向他人表达的真诚而美好的善意。所以,当成人面对儿童的"爱情"时,应转变观念,正视儿童的"爱情";可以借助童书,守护儿童美好的情感;也要身体力行,引导儿童学会爱。  相似文献   

6.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典的爱情歌曲,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和构建爱情模式。在比较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布伦南"爱情依恋风格模型",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情过程论"。  相似文献   

7.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知名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献身"是小说中的最关键的部分。而构成"献身"这一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主人公石神对婧子的"爱情",以"爱情"为名的"献身"是否真正出于爱情?文章将从角色设定、心理诱因、现实因素等三个角度来论述《嫌疑人X的献身》中伟大的"献身"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而仅是因为爱情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李淼 《林区教学》2014,(5):32-34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小说讲述了许多美好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却无一例外以悲剧告终。小说中"多余人"的爱情一般都败给了他们性格的懦弱与胆怯,爱情毁在社会制度、传统法制的束缚上;而"新人"的爱情在作家无法确定改革成败的情况下也走向了悲剧。此外,作家的渐近主义思想埋葬了主人公的爱情。基于此,论述了屠格涅夫小说中"多余人"和"新人"的悲剧性爱情,分析了悲剧性爱情主题的意义及其与作家本人感情经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宝黛爱情是"儿女真情"的典范,也是作者理想爱情的体现。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无论是从爱情的产生、爱情的品质还是爱情的结局上来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都显示出了超越前人的深度、高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0.
引言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组成,爱情的三要素就像一个三脚架,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齐振海<"爱情"隐喻的认知阐释>一文存在的缺陷:(1)引用的关键性概念未具体运用;(2)所选取的部分英、汉语料为非有效论据:(3)不能体现标题、摘要及关键词中提出的"认知机制";(4)前后结论不一,缺乏必要的过渡性论证;(5)不能体现小标题"英汉'爱情'概念隐喻异质性"中的英语与汉语差异对比;(6)引用语料疏漏等微观瑕疵.针对齐文的缺陷,我们以大量真实有效的语料对"爱情"概念隐喻同质性及异质性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池莉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再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和谐",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和对两性关系走向和谐的真诚期待。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0-94
张爱玲散文《爱》具有极大的爱情迷惑性。作者虽试图以"爱"阐释爱情的内涵,事实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女子单向的爱情臆想故事。小说从爱之建立基础的空缺、"回忆-梦"的爱情重构方式以及女性叙述视角三个方面体现了女子爱情自我言说的单向情感故事。无爱的人生和孤独的女性爱情境况依然是张爱玲笔下女性真实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金仕霞 《文教资料》2007,(33):23-24
"十七年"时期的作家基本无法跳出"爱情 革命"的枷锁,而出现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呈现出了丰富性、复杂性,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多年来人们对小说中涉及的情爱描写、主题思想一直有争议。本文试图从爱情的角度解读《红豆》,探讨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月河在其"皇帝系列"小说中创作了许多以"凄艳"、"残缺"为美的悲剧爱情故事,形成了"才子佳人"和"风尘知己"等多种悲剧爱情模式。它们既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爱情的体验、认知有着密切关系,又深受《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影响。对此进行严谨的分析,能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略"皇帝系列"小说及其爱情悲剧的浓郁魅力和强烈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中国市民文学中,"言情文学"一直倍受市民青睐,"鸳鸯蝴蝶派"长盛不衰.20世纪的"言情文学"构建了许多爱情童话,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学中爱情童话表达的爱情至上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言情文学"还构建了许多的爱情传奇,言情文学家们把一个"情"字做尽了文章,做得婉转曲折,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爱情"隐喻,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把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结合到一起对"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英汉"爱情"隐喻表达的异同是由人类的物质经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受时代政治的影响,"十七年"小说中的爱情失去了缠绵悱恻的内涵和独立的生存空间,与革命、事业捆绑在一起,成了功利政治的附庸和点缀,爱情发生了"异化".爱情被赋予过多的政治涵义,爱情叙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统计软件Antconc3.2.4对布宁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进行计量特征分析,发现"爱情"是该小说集的最主要主题,"生命、生活"和"死亡"是爱情主题的折射和延伸。多角度地对表示"爱情"意义的动词展开分析,有助于深入阐释主题和了解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