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一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是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构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是推动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升级的关键。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内部企业的联结方式可以分为横向产业集群和纵向产业集群,分析了这两种类型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在建设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技术体系复杂导致供给困难,技术开发时间长、风险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加强对策,包括:依托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现象,通过组织创新克服组织失灵现象,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供给产业共性技术,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共性技术发展的新载体,但缺乏对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选择的理论指导,需要理论界提出确认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的一般性原则。首先对现有的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典型模式实践进行总结,进而提出了识别共性技术特征的两个维度——技术发展阶段和技术共享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并构造了与共性技术特征对应的具体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以若干共性技术为例,对该框架做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共性技术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1ogy).因其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而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共性技术测度是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课题.分析国内外共性技术及其测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对共性技术理论的发展、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共性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府在共性技术开发中的作用研究、共性技术与创新体系研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研究、共性技术外部性研究、共性技术商业化研究等主要领域,而对共性技术测度的理论、方法和指标等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共性技术测度的研究成果,主要限于概念、理论的探讨.少量的关于共性技术筛选或识别方法与指标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德尔菲专家意见,受主观干扰比较大,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共性技术测度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方面,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特征,分析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存在供给严重落后于需求之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政府研发供给为主导、产学研联合研发为辅助、市场研发供给为发展方向的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战略。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失灵的制度供给.论文认为,产业共性技术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我国产业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以及众多产业集群的发展.论文对产业共性技术的已有定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几种分类.最后,论文讨论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制度供给的几种办法.  相似文献   

7.
围绕上海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现状,分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种关键研发供给主体的优劣势,探讨三者与政府之间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诉求及动机。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需求与供给的若干建议,以期为上海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6):97-102
针对多阶段多方参与的关键共性技术,结合复杂产品特性,引入技术弹性和扩散度,提炼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研发模式,构建包含知识转移的技术创新动态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得到政府最优补贴和企业最优努力水平,并对两种模式下的努力水平和各方收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弹性或扩散度较小时,市场主导模式比政府主导模式更能有效促进产业发展;随着技术弹性和扩散度的增大,政府作为技术研发主导的优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9.
10.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为多项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面临各种类型的失灵问题。针对已有共性技术失灵研究的不足,对传统共性技术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共性技术区间做了层次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产业共性技术的多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干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关注共性区间的两头。最后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分析了不同层次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11.
聚焦复杂产品,考虑多方合作的共性技术研发模式及研发企业的有限理性特征,引入合作研发效率、扩散度、公平偏好等参数,提炼政府补贴、政府不补贴、政府主导3种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政府最优补贴,比较各种模式下政府的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主导的情况下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能够提高产业总产出;政府的最优补贴受到相关参数的影响;公平偏好水平较低、扩散度较高时,政府补贴模式比政府主导模式收益要高。  相似文献   

12.
考虑节能指数、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共性技术供给、政府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建立了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燃油汽车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补贴下限与准入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收益和政府收益作用方向相反,对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均衡价格和销量均无明显影响,政府补贴下限、准入标准及两者共同调整的结果使得汽车市场达到由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存的均衡状态;随着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的增加,汽车市场呈现燃油汽车"消"而新能源汽车"长"的均衡状态,随着共性技术空缺度增加,出现燃油汽车"长"而新能源汽车"消"的均衡状态,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及共性技术研发和建设是补贴退坡背景下更具根本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创意设计发展现状,提出了面向创意设计的共性技术平台开发与研究框架;并探索总结出若干创意设计产业的运行模式.创意设计共性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创意设计运行模式的探索,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现有的创意设计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性技术筛选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共性技术研发中存在的"三重失灵"问题,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测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层次性、无相关性等原则,构造共性技术筛选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共性技术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5.
讨论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中小企业如何基于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来选择不同的商业化战略。中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商业化模式,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外界环境变动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从而达到各商业主体动态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相关理论的分析,列举中小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商业化的4种典型模式,并通过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8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解释中小企业在资源丰裕度和环境不确定性两个维度的综合作用下如何作出商业化模式的战略选择。综合考量了企业、企业之间和企业网络3个层面,进一步充实和延伸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同时对于指导中小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化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机理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首先概括总结了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风险性、外部性、超前性、非独占性、社会效益性的特征;接着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论证产业共性技术能够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共性技术的识别研究,多集中于利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相对较少,尤其是利用专利信息分析进行共性技术识别的成果更少。在对共性技术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综合文本挖掘、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专利引用确立的共性技术识别方法框架。该框架通过三个不同的评估视角,即技术基础性评估、技术应用范围评估及技术效益评估,逐步识别共性技术的三个特性,最终筛选出产业共性技术。将该方法应用于锂电池领域共性技术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先总结了共性技术的特征,然后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集群的发展。广东的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还有广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政府主导下的广东技术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提出对广东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共性技术项目决策机制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市场机制活力激发具有双重积极作用。对共性技术项目的决策影响力、政府角色定位、专家咨询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国共性技术项目各决策机制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构建了共性技术决策机制总体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首先揭示了企业在处理不断增长的创新动荡和不确定性过程中,会面临“技术—市场”双重未知的情形,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会存在局限性,指出共性技术设计是一种新的可能,使企业由决策模式转向设计范式来减少双重未知的风险。然后将创新管理、风险和技术管理、平台和模块化管理、组织能力、设计理论等综合起来进行讨论,构建了双重未知管理的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共性技术设计的新行动逻辑,展望了未来研究中的四个关键问题。能深化与推动风险管理和共性技术设计的交叉研究,拓展了战略管理等理论边界,为后期持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