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受到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制约与影响,皇帝按照规定发给官员的伟禄不能满足其需要,“隐性”收入便成为官员的众矢之的。本文针对唐代官员的隐性收入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了非法获取“隐性”收入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阅读一些报纸有关法制方面的新闻报道,发现用了不少简称,而这些简称又以中国法制报出现得比较多。如去年7月17日该报一版标题有“刑释解教人员”,看了内容才理解,是“劳改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文内还有“帮教”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2,(6)
目前关于隐性采访的文章很多,有的出自一线记者之手,侧重如何操作,以及在隐性采访活动中的遭遇;有的来自于一些理论研究者,探讨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的适用情境等。这些文章能够使媒体从业者在从事隐性采访时更理性、更成熟。本文侧重从传播者应具备的素质出发,对隐性采访谈一些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暴露出的问题“9·11”事件发生后,许多公司的商务资料在瞬间毁于一旦。1.忙于备份,耗时耗力耗材原来在世贸中心的许多公司的数据都未进行备份,灾难发生了,许多公司都急需对灾难发生前的数据进行恢复。许多从事数据备份恢复服务的公司的业务都相当繁忙,拥有300员工的TuckerAnthony公司就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求助于拥有3000名这类专业人员的IBM公司。自从9.11事件后,IBM已经为联邦政府机构及当地的一些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为商业连续性及恢复的工作是IBM公司全球330亿美元的收入的重要一部…  相似文献   

5.
阅读一些报纸有关法制方面的新闻报道,发现用了不少简称,而这些简称又以中国法制报出现得比较多。如去年7月17日该报一版标题有“刑释解教人员”,看了内容才理解,是“劳改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文内还有“帮教”一词,据猜测可能是“帮助教育”的简称。去年5月23日该报二版标题把“严厉打击现行犯罪活动”,简称为“严打”。类似的例子还可举一些。其他报纸也有这样滥用简称的。  相似文献   

6.
田丰 《档案管理》2003,(6):36-36
笔者近期对几个县、市的农村建档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其结果不容乐观。除极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行政村档案工作搞得较好外,其余绝大多数行政村普遍存在着“两低、一少、一差”的现象。“两低”即村级领导和群众的档案意识低;档案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低。许多行政村甚至没有档案人员。“一少”即档案资料少。由于村级领导和档案人员档案意识淡薄,平时对形成的档案资料没有很好积累和收集,仅存在一些少量的、零碎的、残缺不全的档案资料,至使许多行政村几乎没有档案可管理。“一差”即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既没有档案室…  相似文献   

7.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8.
“默默无闻”是称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吗──谈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李文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来,通过各种形式、渠道与档案同行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在学习和交流中,愈发感到档案管理人员的确是于辛勤中显真情,于平凡中蕴真功。但也发现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常以“默默无闻”来概...  相似文献   

9.
面对媒介频频使用的各式隐性采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隐性采访的过度滥用已经引起了一些法律上和伦理层面上的问题。 问题之一:诱导 先让我们来看某报2002年3月18日第7版上的一篇特稿:《记者智取“冰毒少年”》。这篇文章讲述了记者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转让制造冰毒技术”的消息后,假扮购买者与其联系,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近年来,像这种记者以假身份进行的采访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活动,记者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这样的舆论监督才有深度、有力度。 然而,很多人对此却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肃问题:诱导犯  相似文献   

10.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7):18-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受众接受新闻并传播新闻,第一选择要素也是新闻客观真实.新闻人在编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在编采新闻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有些错误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发现并改正,有些错误却非常隐蔽,隐藏得很深,就像横在编采人员面前的隐形的“坑”,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成为见报差错.要想绕开这些埋藏在新闻原材料下面的“坑”,就需要每个新闻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辨别能力.在这里,笔者把这类“坑”称作新闻的隐性陷阱.既然是陷阱,就必然有危害.新闻的隐性陷阱,小则伤害新闻人本身的形象,大则伤及整个新闻事业的客观权威性.笔者将编采新闻中不时会遇到的这些“坑”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这些年,有幸与很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共事,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的优点和长处,从中可长期受益。在我众多的同事当中,有不少都是业内的“快手”,很有一些“倚马可待”的大将风采。对他们,周围的领导与同事都会用“出手快”来形容和评价。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同行是以“慢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中办活报纸的专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国的报业在改革中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其同步的是报纸的专版专刊也有了很大变化。如今的报纸副刊,实际上是要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的总称。这些版面的地位已从原来的“补充”上升为“半壁江山”;作用已从原来的“小不点儿”上升为报纸的亮点、发行的新增长点;办刊人员也从原来的几个人上升为几十人;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从原来的“有兼管”到“有主管”。面对这些变化了的新情况,面对新世纪,报社的领导,尤其是分管的领导和从事专副刊工作的同仁,需要研究这么一个共同的新课题:新世纪的专副刊该怎么进一步办好?报纸的专副刊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在一些报道和广播中,对于领导同志习惯于使用“接见”和“视察工作”等词句、提法。这些词,颇有点居高临下的架势。有的地方遭了灾,领导人到灾区去竟然也有用“视察”的,显得很不协调。六中全会决议中曾提到“…干部群众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相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看来,上述用词有改一改的必要。另外一些报道,对于同样的情况,处理得就比较好,使用“会见”、“与代表见面”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促进财政系统执法人员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即日起,新郑市财政局在全市财政系统进行“行政执法证”使用情况检查工作。检查内容主要有:一是清理检查不合格执法主体及执法人员的工作情况,有没有不合格的主体和人员继续从事行政执法现象;二是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情况,包括执法人员上岗执法是否携带“行政执法证”,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处罚、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等法定权力时,是否首先出示“行政执法证”并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执法的内容;三是行政执法人员贯彻执行文明用语、文明举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餐桌上的开支日益下降,更多的收入用于衣着、住房、交通以至于娱乐等消费,但“吃”的消费仍有庞大的基数。一些经济学家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认为,“吃”是老百姓生活中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吃”又同时是一项永远充满魅力的产业。 “恩格尔系数”: 中国人近半收入用于餐桌消费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1997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46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期“恩格尔系数”即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为46.4%,按当年年末全国城镇36989万人口计算,全国城镇“餐桌  相似文献   

16.
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辑的内涵“编辑”是个多义词.既指新闻出版机构对稿件的组织、审读、加工整理等工作.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网络编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网络编辑工作.二是指网络编辑人员。这里主要是从网络编辑人员的角度对“网络编辑”的定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在媒体屡见不鲜,屡试不爽,可又争议不小,隐患不少。通常,隐性采访的新闻题材是揭露黑幕或舆论监督的报道,往往被视为出奇制胜的“暗器”,确实有许多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确实富有追求真相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确实能够展现新闻记者伸张正义、激浊扬清的“卧底”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独立专业情报人员的作用与竞争情报教育培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独立专业情报人员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尽管很多行业、领域的规模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小规模的服务依然有用武之地,并出现一类以个体为主的被冠以“独立”一词的专业人员,比如独立发明者。许多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来帮助这些“独立”人员。英国就有“发明科学院”,是一个独立发明家捐资成立的,为的是帮助其他独立发明者克服在获得知识产权、转让发明成果方面遇到的巨大困难。在我国,这一类的从业人员比较少,为其服务的协会也比较少。独立专业情报人员(independentinformationprofessionals)的概念同我…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暗访手段获得正常采访和拍摄中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采访模式,它能够让一些社会黑暗面得以曝光。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伦理方面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诉讼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隐性采访虽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采访效果,但也要注重隐性采访的人文关怀,尤其注意保护镜头中涉及的无关人员的利益或安全。本文浅谈隐性采访中应注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之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隐性知识、隐性文献是由于对知识及其载体的无效管理而产生的.在知识和文献的开发利用中,有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无效管理.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视隐性知识、隐性文献开发、利用措施,特别分析了加强信息资源系统有效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