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编辑学     
关于“社会主义编辑学”,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说。在他们的面前,我的一孔之见,实有班门弄斧——不自量之感。但既然是编辑部出的题目,还是酌陈于后,以请教于专家和学者们。  相似文献   

2.
《学刊》讨论广播电视的性质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里我也班门弄斧,谈一点看法。我同意用定义的方法来揭示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许多同志提出广播电视定义的属概念是“媒介”,对此我表示赞同,但对于种差的提法,我认为却不够准确和简洁。马向前、张聪同志下的定义:“广播电视一以电子音像技术为基本手段,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将节目传至千家万户,集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4.
出版事业是我们大家都很关心的,出版界我有许多老朋友,我今天讲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讲出版事业如何重要,对“四化”建设和两个文明的建设起什么作用,我想,面对在座的同志们可能是班门弄斧。我就从我工作的角度来说一下出版工作的重要性。我去社会科学院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坛的大题目是“21世纪出版”,上午我听了几个社长的发言,感觉我们文艺社与他们对话的基础和层面不太一样,他们很富有,都是“有产阶级”,说话掷地有声,而我们倒像是伏尔加河上悲壮的号子,虽说声音挺大,但与人家一比,决不是同一等量级的。所以我今天的发言,有点像贫农在富农面前谈致富之道一般,班门弄斧了。不过我还是想说一说,希望抛砖可以引玉。我想谈的是创造品牌图书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6.
姚胜 《大观周刊》2011,(30):239-239
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件事情都需要人去做,那么自然“管人”就成了核心,成了更艰难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借谈“班级管理”交流一些管理方法,在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面前也许是班门弄斧了,对一个正在探索中成长的新教师.我权且写之,以期抛砖引玉吧。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8.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仅使我国经济充满了活力,使思想、理论、文化科技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而且使许多各条战线上名不见经传、学历不高的“初出茅庐”者双手发痒,跃跃欲试,并且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在我们新闻界,不少生活在基层的年轻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也不满足于采写好新闻、好通讯、好评论了,对新闻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同志有一个困难,就是不知怎样写新闻学论文。本刊特在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的《怎样写新闻小论文》一文。这些同志还有一个顾虑,怕别人说自己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为了有助于消除这种顾虑,本刊从这期起,新辟“班门弄斧栏专”,给这些同志提供研究新闻学、施展才华的一块阵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对新华社记者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华罗庚教授正是敢于“弄斧到班门”,才使自己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世界著名学者的。希望年轻的一代新闻工作者,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踊跃为这个新专栏赐稿,共同办好这个专栏,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②  相似文献   

9.
论文与文法     
写论文须讲究文法,这似乎不成问题。有位相识拿来一篇科技论文,叫我在文字上帮他润色,在语法运用上把把关。我说:“您是大学生,我这个大专还是自学考试的,这不是让我班门弄斧么?”他说:“我们搞理的不象你们搞文的,不太讲究文辞。”推却不掉,我看了,其中语法毛病或表达不清的地方,多得出乎意料。这倒引起我想发一番感慨了。  相似文献   

10.
徐文 《军事记者》2005,(11):18-19
吃新闻这碗饭,无疑思考和困扰最多的便是如何“抓个一碰就响”的典型问题,这不仅是展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境界.也是衡量其自身“功力”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半路“出道”的人来说,谈典型的写作手法似乎有“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之嫌。近期,与同仁切磋交流,大多是有关“抓典型、写典型”的话题。如今的各类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但也要看到,有些宣传的典型在“火”过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了。个中的因素固然颇多,但报道典型能否运用“平民化”写作手法,是个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指疵三题     
迭床架屋新闻语言要求简洁,这是常识。可跟新闻从业人员提及这一点,又似乎是班门弄斧。但关注新闻传媒,有违此常识的实例并不罕见。举一个较突出的实例:“报刊”这一词语,一望即知是指报纸、刊物,而出现于报纸广播电视,历数年而不改的往往是“报刊杂志”,非要加后面两个字不可。近两年,在时间的表述上,不知起源于何人,也出现这一类问题。上午12点以后到次日零点之前,正确的表述历来是按钟表上的数字加“下午”“晚上”两字,或是在此数字上直接加上“12”的得数,而不再要“下午”“晚上”。例如,上午12点以后的3点,即…  相似文献   

12.
前后两届的“现场短新闻”赛,为我国新闻界送来一缕缕清新之风。大报小报,“现场短新闻”、“目击新闻”、“实录新闻”,不断涌现,可说已形成一种“热”。这些新闻,篇幅短,现场感强,不乏佳篇与力作,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许由于对现场短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不同,一些报纸把稍有现场感的报道也都贯以“现场短新闻”的头衔。例如某报有篇新年前夕关于某副食品商场的巡礼,有篇某顾客在个体摊床购物缺斤少两的来信,文中有那么一点现场描摹与对话,编辑也把它堂而皇之列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这样做是否名副其实?是“现场”加“短”即等于“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否应在新闻价值上多做些文章?笔者班门弄斧,谈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各种报刊相继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人们天天必不可少的手中读物。因此,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应用最广的信息符号传递着各种信息,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许多报刊在语言文字方面时常出现“鲁鱼亥豕”错讹百出的现象,令人不忍卒读。作为一名校对人员,就如何提高编校质量,班门弄斧地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班门弄斧,指的是:对于内行人所写的稿件,编辑人员作为外行去审读时,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认真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作者提高稿作的质量。班门弄斧是编辑工作中的常事。编辑人员虽有专业分工,但一般分得较粗,如按哲学、史学、文学等大学科分工。一个编辑,往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宁波晚报》连续三次闯进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也许是《宁波晚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都获得了“小丰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及会刊《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的同志约我谈谈体会。在新闻界同行面前,班门弄斧,实不敢当,但作业还是要交的。如何当好总编辑?如何当家理财?怎一个“难”字了得。然而难归难,假如把握住下面一二三四,你心目中期望的诸多“也许”,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纪实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短新闻那样每天大量出现在报纸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家报刊有不同的周期,有的每周一篇,有的每两周一篇,有的一两个月才登出一篇。数量虽少,但纪实的分量和作用是其它新闻体裁不能比拟和取代的。 纪实很难把握其时效性,但是,它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内容就不可能脱离新闻的属性。新闻是易碎品,过了“时”,就没了“效”。因此,纪实就必须讲时效。我在《北京日报》办纪实版6年,学、看、听、摸索出一些增强纪实文章时效性的方法,不妨向同行们作一次班门弄斧。  相似文献   

17.
最近国内新闻界出了一个迅速“蹿红”的青年女记者,这位“80后”记者的一篇《那些A片教坏我们的事》成了网友疯狂点击的“作品”。“很黄很暴力,很牛很雷人”,这是读者、网民在看完此文后,最集中的一句评语。一篇似乎是要揭穿A片真相,普及一点科普知识的报道,为何会出现“很黄很暴力,很牛很雷人”的宣传效果?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新闻工作生涯的25年间,成就较大的,大约就是新闻论文写作了。这之中有轰动一时,去年结集出版甚至被誉为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属评论员文章性质的《总结好,大有益》;有发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过艾丰老师好评的经济漫笔《也说步鑫生“落马”》,有《中国电视报》刊载后引起词作家张黎、曲作家徐沛东极大兴趣,且被《文摘周报》采用的文艺评论《一个反复的反复思考》,有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会全很赏识的广播杂谈《外星人.地球人.中国人》,也有得到《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主编偏爱,让《辽宁日报》编辑叫绝的《关于举办“狗尾巴花”节的补充通知》的杂文。在通常情况下,谈及新闻论文写作自然少不得社论,考虑到最近一期《新闻战线》(1993年12期)才发过胡文龙的专论《学习毛泽东写作社论的光辉经验》,本文就没有必要再班门弄斧,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出版工作以“抓质量”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出版管理工作一种强有力的“简化”。这种“简化”,能够帮助某些部门,某些环节,从繁琐的不得要领的千头万绪中解放出来,从繁琐的神乎其神的熙熙攘攘中解放出来,朴素地面对出版工作的“根本”,面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文章说,出版工作突出抓质量,是击中了“要点”,击中了一个很明确、很坚硬、很不容易攻破,攻破之后又很有爆炸力的一个“要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创刊号面世,到今年12月份,整整35年了,35年过得不易。编辑部的同志们找我写点文字表示纪念,理由之一说我是创刊“元老”。哎呀!我算是哪门子“元老”,资格还差得远,不过是编辑人员之一,说“元老”,除有两位同志已逝世之外,老人儿们都还健在,不少人发挥余热干得正起劲。要说正宗的“元老”,非安岗同志莫属。他不仅是《新闻战线》的发起人、创办者、第一位主编,而且是倾注心血最多的人,谈论这个刊物的创始,他是权威。让我来说点什么,只能是班门弄斧。不过我作为一个老兵,也愿意有所回忆。回忆么,总是甜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