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侠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明代徽州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侠客文学体裁作品出现了创作高潮.这其中,安徽小说家潘之恒创作的笔记体小说《亘史》中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颇具特色的侠客形象。而那些女性侠客,更是以非凡的身手,细腻的情感,在传记文学史上为女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3.
人有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三种基本属性,世间没有超越这三种属性的"超人”和"神”.  相似文献   

4.
"魏晋滑稽,盛相驱扇",以滑稽,戏谑为表现风格的俳谐文学在魏晋时期呈现空前兴盛的发展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原因首先是俳谐文学自身"谐"的属性;其次是对语言音韵美的自觉追求。外部因素则包括造纸术的推广、文字书写的简易化——传播媒介的变革;洒脱不羁、嘲谑无方社会风尚的引领;上层社会力量的推波助澜及清谈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博物体小说受类书的影响至为明显。魏晋六朝二者分途发展;唐宋时期类书繁荣,而博物体小说衰微,开始向类书嬗变演进;明清时期,博物体小说取资类书体例结构,编纂思想也纳入了"天—地—人—事—物"的哲学序列中,仅内容还保持着知识性、博杂性、志异色彩的小说属性,博物体小说嬗变为类书体小说。  相似文献   

8.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9.
<正>赵婧博士在201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15FZW033)。相对于经学成就辉煌的汉、宋两代,魏晋是经学"中衰时代",然而,这一时期《诗经》学成就依然不可忽视。本课题全面钩沉考索魏晋时期的《诗经》学著作、作家,努力还原魏晋时期《诗经》学发展的原貌;全面梳理魏晋四言诗作品  相似文献   

10.
"清"是魏晋风韵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内涵丰富,是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艺审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论文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与文学创作出发,结合相关的人物和作品分析,对"清"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众多文士共同编撰,记载着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志人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东晋名士戴逵作为研究对象,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主,分析他身上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时代特征,得出魏晋士人以"名士"的形象出现,思想上有着儒道兼容、玄佛兼容以及崇尚闲游隐逸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相和歌"的称名到刘宋时期才出现,是特指魏晋时期"丝竹更相和"的"十三曲"清商曲.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音乐渊源与相和歌一样,皆出于清商曲.其歌辞语面形态上"行"和"解"的出现是其表演形态中"歌弦"、"送歌弦"等辞乐配合演唱部分的出现、"调"在演唱中得以进一步强化的产物.魏晋时期清商乐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魏晋娱乐音乐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人生马拉松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千米。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  相似文献   

14.
"羽毛"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在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中居第36位(feather),考查魏晋传世文献,研究魏晋时期"羽毛"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羽毛"语义场共有5个成员:羽、毛、翮、翰、翎,代表词为"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随笔的形成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其源头则远溯至先秦诸子之文.文章以先秦、魏晋六朝、唐宋、明末、清初作为重点考察时期,梳理各时期随笔内容与特色,重要随笔家的独特贡献,突出一条"发愤抒情"的思想红线,从而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随笔的大致谱系.  相似文献   

16.
侠客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是侠客精神的载体。司马迁《史记》中描写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在我国的侠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侠客们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和潇洒磊落的行事方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盛行的养士风气有关,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性格和遭遇的隐现。《史记》对侠客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的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侠客"的崇尚,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这两种文学中的"侠客"都是重侠义,也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形象。二者也具有许多不同点,虽然两种文学中都有对"侠客"武功的描写,但这两种的描写却是不同的。而且,"侠客"的价值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侠客"形象描写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种不同也正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读金庸     
正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成人童话",虽然一直备受普通大众的喜爱,但却终被阳春白雪之士认为是"俗文学",其因在于,武侠故事的结构通常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在小说家眼里,其行文亦属于"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难登大雅之堂。武侠小说通常描写的是一些身怀武功绝技的侠客义士,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故事。立意简单,一般为惩恶扬善,背后并无深远立意,只是仅仅寄托了市井百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人的大觉醒、大解放的时期。魏晋士人作为魏晋风度的载体,他们追求任情自适的生活方式,崇尚清谈、辨析玄理的生活习尚,以及人物品评的价值观念影响了该时期的世俗行为。《世说新语》作为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揭示了魏晋时代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20.
前哨站     
"小朵你的是什么?侠客和西西!小暴呢?侠客和西西!我的也是侠客和西西……怎么这么多侠客和西西啊!"淀粉们看了上面这段话是不是晕了,这都什么玩意儿啊?嘿嘿,"侠客"和"西西"并不是小编,而是第9期杂志随机赠送的小编卡。鱼小朵、暴暴蓝和我拿到的都是"侠客卡"和"西西卡",我还想欣赏别的卡片呢,想不到侠客和西西的"上镜率"这么高!"哈,我得到了两张‘丢丢’,你们有谁拿到了‘老编’,记得跟我换一下哦!"老编也拿着两张卡片加入换卡片的队伍来了!看来最近编辑部的大事就是收集"小编形象卡"啦,看看谁能第一个集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