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起始于1950年建校伊始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和1960年建立的政治系,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还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2021年新设专业,实行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支撑专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山东省高峰学科、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等次,荣膺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五星级学科。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过50年的发展,成长为国家重点学科.在50年的学科建设中,它造就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不断开拓新领域,从认识论转向价值论和人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始终强调跨学科研究,不断扩展理论视界,丰富研究内容,开辟领域哲学.新世纪里,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价值与文化理论、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三个研究方向上拓展和深化,全面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到2015年前后,使本学科成为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的、有特色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是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发展全面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视界,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渗透"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基础和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是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发展全面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视界,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渗透"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基础和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担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之上,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键性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为核心,通过实践的构成视野、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取向,系统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构成机理。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构成完整的整体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沃勒斯坦是该理论的主创人。他提出“一体化学科”研究路径,并同时希望人们能够从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社会科学三个向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功能以及这一理解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对于人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武汉大学具有深厚学术传统、鲜明办学特色和明显学科优势的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武汉大学首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  相似文献   

8.
李明 《文教资料》2013,(9):176-177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及其建设的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觉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规范性建设,建立学科与课程之间“双向支撑”的良性机制.组建一批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等已成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有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首要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直接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界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原则,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彰显学科属性。注重学科借鉴,在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良性互动中增强学科依托,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对核心关系;其次要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偏差,突出表现在人的价值取向、教育发展过程和思想内涵表达三个方面;再次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的启示,即准确定位人们的价值观、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有重大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有重大发展和升华,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最新的时代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得到拓展和丰富,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也出现较大差异。能否正确回答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变化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渐变之原因,可从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国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当代诠释学理论提供的方法论视角等四个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地位要有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有新理解,对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举措要有新思考。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经典马克思主义确立文艺本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东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迥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分别从意识形态视角和美学视角对“正统”原典进行了突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的流变丰富了自身内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追求。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勇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整体性的内涵、加强整体性研究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主线或总体性范畴等角度挖掘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就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如何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重要成绩。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还存在不足,需要从哲学高度、直面现实的深度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