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稳健而持久的动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产业链构建、政府政策和发展环境等。其中,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产业链构建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政府政策和发展环境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本身以及两大动力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依据钻石理论剖析福建动漫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提升福建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发现,福建动漫产业存在资本资源不足、人力资源匮乏、本土需求乏力、动漫产业链条断裂、市场竞争激烈、政府支持力度仍需加强等困难。可以通过改善财税政策并培养本土动漫人才、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以贴合并促进社会需求、完善动漫产业发展链条并创新盈利模式、树立动漫龙头企业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政府服务能力等策略,提供动漫产业发展所需,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论述了福建省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几点建议:解放思想,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充分研究、挖掘、整理、利用福建省茶文化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倡导文化消费;培养、引进文化人才;加强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比重,目前已成为全国风力发电设备最大的生产基地。随着科技创新,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汽车、核电、光伏产业、新材料等绿色产业也成为大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多数学者认为金融政策的支持和激励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金融工程角度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利用产业集成分析方法,以产业价值链研究为基础,以产业融资体系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体系和产业管理体系为保证形成金融工程支持的总体框架,重点突出政府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对现行产业发展实施现状及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金融工程支持下的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传统文化资源及创意产业相关资源的分析与梳理,探讨利用福建民间工艺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新思路;阐明将现代设计与福建传统工艺技艺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从而构建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平台,运用台湾较为成熟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牵手福建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必将形成双赢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12,(1):94-95
"十二五"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型省份目标的攻坚阶段。如何运用好、发挥好科技奖励制度这一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引导企业高新化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对推动福建经济驶入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抓住发展主体,完善奖励制度福建作为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工业后发的省份,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日趋完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趋于成熟,新能源汽车正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配套服务设施滞后,电池技术有待提高,氢燃料汽车发展缓慢,产业竞争愈加剧烈,而新能源汽车又贬值太快。应完善支持政策、市场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可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柳州汽车产业应紧抓机遇,大力提高本地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分析柳州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面临的劣势,以及已有传统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从资源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政校企协同等方面,提出柳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为柳州市工业增速发展和率先建设全国的龙头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政府的推动、油价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与合作等有利因素加速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茶业是福建的民生产业,其发展对于福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从生态角度探寻福建茶业发展的未来之路,以期为福建茶业竞争力提升寻找可行路径。我们认为,茶业的生态化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茶叶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分析福建茶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与突破因素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茶业生态发展观,提出福建茶业生态化发展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调查了福建省各区市的能源结构、能源能耗和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了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认为常规能源短缺的福建省,要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变革能源消费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即要积极推动发展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力拓展LNG综合利用市场,不断推进清洁生产机制、企业生产清洁化、山区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努力增加碳汇,才能真正构建低碳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已蓄势待发,但仍面临“海洋新兴产业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发展规模小,所占比重少,产业偏弱,人才匮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瓶颈等问题。福建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符合福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的战略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湘赣闽等省边区的知识分子、报刊、学校等传播媒介,勾勒出了苏维埃革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新式媒介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随后在"五四运动"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逐渐延伸到湘赣闽等广大地区。革命传播伴随着中共组织的发展,后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前者的深度渗透。革命知识分子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报刊、学校等新式传播媒介涌进乡村的引入者,而且是传统传播媒介的改造者。中共构建的革命传播网络,在制度化的驱动下,迅速全面激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结合闽南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探讨闽南沿海地区绿色农村住宅在建筑选址布局、建筑造型、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雨水回收利用5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提出闽南沿海地区绿色农村住宅的适宜设计技术。研究表明:闽南沿海地区绿色农村住宅可通过居住区的绿化,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建筑遮阳和自然通风采光设计,外墙自保温隔热设计,外窗和屋顶的隔热设计以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开发和屋面雨水回收利用设计来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环保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以及发展新材料的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虽然是此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但是为培养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基本能力的新能源专门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6.
伴随能源供给不足、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基础产业人才规模庞大,但缺乏相应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且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要通过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政策、教育培训等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电力能源的供应体系中,火电、水电等常规能源已不能支撑未来福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持续需求,风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新能源受技术经济的影响距离大规模开发阶段尚需较长的时间,核电是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最具现实可行性的过渡替代能源,可以把核电提高至战略的高度,以实现现有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韩国政府建设的“信息化村”模式,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韩国农村进入了发展新时代。借鉴韩国“信息化村”的建设模式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部分的福建省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政府主导、推动示范村建设、发挥院校教育资源潜力等措施,以进一步推动福建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矿物燃料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效率低等弊端.警示在新世纪末矿物燃料面临枯竭的预言,提出了开发第二能源如太阳能和第三能源如物质内能、生物能,第四能源如太阳光压、反物质能开发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才政策对福建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分析台、闽人才资源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才资源开发是促进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借鉴台湾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采取积极吸引人才回归,加强闽、台人才开发的合作等措施,是全面开发福建省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