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神,形兼顾,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译诗中很难完全移植原诗的意境,音韵美,本文将从结构和语法的角度试分析诗歌翻译中押韵的技巧,以在继承原文意境美抽时,发扬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2.
在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上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应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作者提出论点并结合大量翻译实例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好的诗歌翻译能使读者有用译入语欣赏原作的感觉,原诗的情美、意美、和音美可以在译入语读者的心中复现.如果把创造过分寄托于各种翻译传统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就难以成功地传达诗歌的美.下文通过对两个译稿的对比,从形式和意义的传达的角度来说明打破枷锁才是成功的诗歌翻译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代表诗作之一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其句式整齐,音韵谐美,基调慷慨激昂。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六个典型汉译本中形美、音美与意美的再现,其中黄皋炘先生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之"三美"。因此,对该诗进行翻译,译者要在同时精通原语与译入语,用中国传统诗歌题裁翻译限制较多,选择"以顿代步"是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5.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崔颢所做的《黄鹤楼》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为了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为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翻译思想对日本俳句翻译具有—定的指导意义.“形美”是俳句翻译的首要前提条件,音韵是体现俳句“音美”的必要因素,而揣摩诗歌的意境、达到传神效果是使俳句升华到“意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灵魂是意境,怎样再现原诗的意境是翻译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大卫.霍克斯的《葬花吟》译本,阐释了原诗中落花意象如何在目的语中得以传达和再现,揭示了诗歌翻译中意境美传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形式、音韵、意境和风格四个方面比较分析陆游《钗头凤》的两首英译文,认为诗歌翻译的要点在于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形美,音美与意美,同时对原文风格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的本体角度出发,从审美与道德的本源性意义出发,道德与审美的因素可以而且应该非常和谐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一个和谐美丽的心灵家园。《离骚》,作为一个高贵生命的呐喊,充分体现出了道德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了道德、审美以及艺术共同服务于生命的自由阐释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2.
自由心态与审美心理机制的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中长期被讨论的话题。自由心态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两个心理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审美心理机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当下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如火如荼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应该重新理清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构建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相互沟通促进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要改变大学生审美趣味的媚俗性问题,必须提高其审美能力,而要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从培养审美感知力,提高审美理解力和培养审美想象力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既有其学科内在的优势,又有外在的不同形式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主体移注情感是“观止”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观止”境界里,主体以超越时空、超越认知、物我合一的状态为存在形式,心理过程和正常状态采取迥然相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代表作《寄小读者》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对爱的歌颂,表现生命和谐之美,由此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美学理想吻合了造就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上的终极目标,在道德亟须建设的当今社会,此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词汇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英语转义之美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英语词汇的美感,使词汇记忆这一枯燥乏味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美感体验,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结点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个体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可以借助于审美来完成,具体体现为审美对个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因此对于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教育机制,以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