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汉服狂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汉服复兴”的浪潮。有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现身街头;大型汉服表演吸引了不少眼球;在杭州等地,还出现了一群不爱时装爱“汉服”的现代人,他们身着长袍,头戴纶巾,在现代大都市中,显得十分新鲜。据调查,有80%的网友支持“汉服复兴”,他们的口号是:“让裙袖飘逸的‘汉服’回归现代生活,让改良后的‘汉服’像唐装一样成为时尚……”有网友倡议,启用中国式学位服,助推“汉服复兴”。失落的“汉服”之美真的会因此而重回人间吗?  相似文献   

2.
《小火炬》2013,(12):30-31
咱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服饰艺术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量。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但从总的形制上看只有两种,胡服和汉服。胡服最典型的代表是起源于满人服装的旗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从黄帝开始至明朝末期,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成为华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肖畅 《教育》2007,(11)
汉服不断涌入当今媒体的视线时,我们能看到一种追寻民族文化的文化复归意识。近日两会,又有穿汉服的建议提出。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在三大学位授予时,学生们改穿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  相似文献   

4.
洪华平 《现代语文》2006,(6):125-126
一、历代学反映了历代服饰的形状、色彩、寓意等 华梅在她的《中国服装史》中说:“论断服饰四部分组成,即衣服(主服、首服、足服)、佩饰、化妆和服装随件。”今天,研究中国服饰化的历史,大都是从化典籍中寻找它足迹,通过考古挖掘的物、壁画等遗留下来的实物去求证,其中,最多的要算学作品了。华梅的《中国服装史》、沈从《中国古代服装研究》这两本书便是最好的证明。下面略举几例以作证实: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11月5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国丝汉服节”现场,到处是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襦裙、百迭裙、马面裙、霞帔、道袍……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季节的服饰齐聚一堂。黄鹏、王青丹夫妇和苏子漓都是从外地赶来杭州参加汉服节活动的“同袍”(指汉服爱好者),他们不约而同穿了明制汉服,行走间环佩叮当,华衣飘扬,与他们共聊汉服,令人恍然有穿越时空之感。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即服装,是人们衣裤、鞋、袜、帽的统称;“饰”即打扮,除穿衣戴帽外,还包括修饰点缀。  相似文献   

7.
我的财富     
郑烨 《新读写》2012,(5):64-64
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追溯到三皇五帝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汉族人民一直不改的服饰。在我衣柜中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中就有这么一套汉服,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小得我无法穿下,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所有东西,它是我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应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较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服饰改革。当下由汉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倡导的汉服运动,虽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下复兴传统文化的服饰诉求,但由于巨大的时代落差,注定了它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多舛命运。一言以蔽之:“时”是服饰改革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汉服是对我国古代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自2003年以来,汉服热在中国开始兴起。汉服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文化符号,其消失和重现隐含了服饰的话语权力与价值取向。汉服热的兴起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下本土民族意识的发现,也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化多元主义的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10.
“奇服”不奇“余幼好此奇服兮”中“奇服”一词 ,教材注为“奇特的服装 ,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人教版教参也就据此理解为屈原自小爱着奇特服装 ,以示德行高洁 ,志向远大。这种解释或许本于王逸的《楚辞章句》 :“言己怀德不用 ,复高我之冠 ,长我之佩 ,尊其威仪 ,整其服饰 ,以异于众也。”殊不知 ,《周礼·阍人》中严格规定 :“奇服怪民不入宫。”而且先秦时期 ,“服以为礼 ,服以为仪” ,冠服与仪礼是密切关联着的。试想 :深谙礼制的楚大夫屈原 ,又怎会穿着奇装异服出入宫廷呢 ?也许有人认为 ,这只是诗人借机表露自身的高洁品质而已 ,…  相似文献   

11.
许依洁 《当代学生》2013,(10):51-52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之美称,这个美称最早出现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这句话诠释了何为华夏。其中,服章之美一说,便是指中国自古以来的服装之制,而此处的服章便是指汉服。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记得在地图册上有56个民族的形象展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独独汉族,穿着职业化的西式服装。长大了,也看了许多日剧、韩剧,稍远一点,20世纪80年代的“阿信”穿着和服,而“大长今”使韩服在整个亚洲成为时尚。应该说,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传承。然而,汉族,除了这个符号之外,在现代服饰上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载体彰显。我是知道的,其实汉民族也是有“汉服”的,而且,比许多民族的服装都要历史悠久,都要源远流长。《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的章句,“华夏”一词…  相似文献   

13.
汉服即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的特点“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却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夏琳  李思龙 《英语广场》2023,(11):43-46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纺织服饰文本的汉译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本文以“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为支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出品的《丝路文化交流专辑——纺织服装卷》为研究对象,总结在纺织服饰文本汉译过程中处理“理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方法,以期推动中外服饰文化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5.
汉服是什么?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它之前存在过吗?汉服就是汉朝的服饰吗?这是本文作者试着探讨的问题,同时汉服运动愈来愈呈现可喜的趋势,复兴汉服,不仅是致敬传统,更是丰富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学习》2009,(4):40-41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为主,杂糅了前自唐代后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各色人等都有与其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例如同是宰相着装,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下面,我们就以服饰类别为线,带你领略戏曲服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11月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服饰报社和服装设计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以“奥运礼仪服饰更应体现民族化还是追求国际化”为主题的“第四届北京时尚论坛‘CANSO’杯大学生辩论赛”总决赛在北京饭店举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辩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19.
据2007年4月5日《新闻晨报》报道: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礼仪服饰——“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这项由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发起的倡议,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强烈支持。  相似文献   

20.
沉沉 《求学》2023,(2):49-50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国潮经济”升温,汉服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形成百亿市场,穿汉服出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时尚”。汉服产业的发展,也让汉服写真、汉服妆容、汉服体验馆成为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衍生出“妆娘”“簪娘”两种新职业。“妆娘”“簪娘”究竟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职业鲜体验“妆娘”,原意为专门给角色扮演的人化妆的人员,在古风汉服领域,则特指古风汉服妆造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