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丽斌  赵蕾 《成人教育》2012,32(5):46-47
成人教育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和大众教育的普及,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当前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与成人教育内涵式定义不清有关.基于此,在成人教育内涵式发展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成人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策略:树立内涵式成人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技术教育方法的融合和创新;以知识创新培育为根本教育内容;实施“以人为本”的成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成人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研究课题。毫无疑问,在思考成人教育科学体系以及它的发展之前,首先有必要回答“什么是成人教育科学”这个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几乎在任何文献、著述和资料中,都没能看到有关“成人教育科学”概念的专门讨论及其定义表述。这样就使“成人教育科学”概念分析首先具有了它的创新意义。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科学”隶属于整体的“教育科学”,而“教育科学”概念又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概念的派生。因此,我们试图从“科学”概念着手,经由对“教育科学”概念的阐述,进而来尝试着推导和阐明术语“成人教育科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迄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国际上还是英国国内都没有一个得到各方认同、简明确切的定义。这给研究者造成了不便。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成人教育的国家之一,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英国“成人教育“概念受社会发展、历史沿革、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有变动,极易造成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对英国“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变化作初步探究,以便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培训教育”是当前继续教育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个中文名词,在英文语境中只有与“培训”对应的单词(training)和与“教育”对应的单词(education),而没有与“培训教育”对应的词。培训教育尽管在实践中有其明确的所指和习惯约定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对“教育”“培训”“学习”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结合继续教育活动中培训教育的习惯内涵和实践所指,在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关概念与定义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教育做了一个规定性定义,即培训教育是介于教育和培训之间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训为形式,以教育为内涵,以服务为属性的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5.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概念”、“内涵和外延”、“定义和分类”等内容。我觉得“内涵和外延”是这篇逻辑知识短文的教学重点。因为每一个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特征,通常所说的“概念要明确”,就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而“定义和分类”是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两种逻辑方法,与“内涵和外延”有直接关系,“内涵和外延”懂了,“定义和分类”也好理解了。基于上述认识,现将本人关于“内涵和外延”的教学设计略陈如下:  相似文献   

6.
“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思想由来已久,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完整提出,和谐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梳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脉络,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成人教育所用,关注成人教育的主体性和特殊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境界重新解读“和谐成人教育”的内涵是本文笔墨着重所在。  相似文献   

7.
“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在概念的内涵表象描述上是一致的 ,但两者在教学方式、方法及阶段性目标等方面完全不同 ,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一般的和共同特征的概括,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的对象范围。我认为要讲清一个概念,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外延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譬如,讲授化学平衡概念,其定义内涵包括:“一定条件、可逆反应、V_正=V_逆、反应混和物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这些不可缺一,否则,定义就不成立。定义的外延则包括:“一切可逆的化学反应”。又如:固体物质的  相似文献   

9.
“下定义”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常见题型,答此类题时,若能把握住几个关键点.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定义其实是一种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被定义项就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也就是需要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概念是成人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成人教育概念呈现不同特点。通过归纳和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成人教育概念,分析其内涵演进,从而有效地把握成人教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决策。然而,历经20年的努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仍难以构建?阻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问题与当代困惑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终身教育体系与既有国民教育体系的概念界定仍未明晰,固有的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与整合,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挑战;二是“校外教育”发展面临的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人教育开始陷入发展瓶颈,没有成熟而发达的校外教育资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终身教育立交桥与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的困惑,在于打通各种教育壁垒与阻隔,需促进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博弈所造成的纵向割裂、横向阻断的教育体制变革;四是国家终身教育立法难以实现,而地方性终身教育立法又往往狭隘化了终身教育的内涵,政府职能处在弱化状态,致使出现我国终身教育难以开展的困顿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教育领域通行的概念中,成人教育是属概念,继续教育是种概念。各国所称的"继续教育"均是指成人高等教育中对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成年人所实施的各类培训教育活动,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而不是面向社会各类成年人开展的所有教育活动的全部。尽管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拓展和延伸,但它仍不能代替或涵盖成人教育。恰恰相反,成人教育却包含了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3.
西方教育史中教育概念的意蕴不断丰富,大致经过了词源萌芽期、丰富发展期、外延扩展期和动态稳定期四个阶段,教育概念在变迁中呈现出世俗性、多元性、实践性不断增强的特征。当代的教育概念研究中,应以哲学思维为基石,将教育概念研究提升至哲学高度;应突破时空局限性,使教育概念在更长的历史时期、更广的范围内具有指导意义;应以实践为指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升理论研究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成人教育的定义是成人教育学科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对成人教育定义的探讨不曾停辍且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由于对"成人"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成人教育定义的方法单一、对成人教育的变迁难以把握和对成人教育的复杂性缺乏多维分析,致使成人教育的定义仍未取得共识,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对成人教育定义的困境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困之策,以期使成人教育的定义更为确切、完善,从而更好地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的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效益低下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必须树立效益意识,运用效益原则,加强管理,从效益原理的内涵、必要性、存在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策略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德育教学充实新内涵的必然性;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特征论证充实教学新内涵的必要性;从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分析充实新内涵的紧迫性。新时代、新世纪赋予新的德育内涵。从成人教育教学新内涵重新认识德育教学新的育德观。  相似文献   

17.
在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下,美国将成人教育教师资格作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提高成人教育绩效的手段。本文分析了美国联邦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及绩效指示》及其实施情况,对美国成人教育教师资格的指导理念、内涵特征、实施环境、使用途径及其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亟须提高质量,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在认识上存在差异。本文介绍了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识的主要观点,提出了基于ISO质量定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涵义,即"研究生教育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并论证了其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基于这一观点,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是服务性行业,可从服务质量的定义及特点出发,对成人教育的服务特征、质量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构建从内部服务质量和外部服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成人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0.
On the Problems of Asking for a Definition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asking for a definition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from a philosophy of language perspective. We take the concept of quality as it appears in higher education discourse as our example. More specifically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a precise, unified definition of quality by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asking “what is” questions. We use definition theory and theory pertaining to linguistic vagueness, including Wittgenstein and the idea of family resemblance. We suggest that quality is an inherently vague concept, which runs us into boundary problems and forces us to operate in grey zones. This means that if your “what is” question is a question for the essence of quality, you make demands that the concept cannot fulfil. Recognition of this fact implies that our expectations concerning concept precision and unity should be modified. Our discussion illuminates why it is so difficult to find a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