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巴丘遇疫与洞庭君山之游建安十三年,曹军以破竹之势,迅速占领荆州治襄阳。十月,占领江陵,主力自江陵浮江东下,将与孙权“会猎于吴”。《三国志》卷一四《郭嘉传》记曹军“于巴丘(今湖南岳阳)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裴松之注引《傅子》记有曹操写给荀彧的一封信,信中说到: 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曹操是怎样败走华容道的?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在江北岸乌林的水陆军营被周瑜用火攻烧毁,他是沿什么路线撤退江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吴志·孙权传》、《周瑜传》、《蜀志·先主传》、《诸葛亮传》均无明确记载。只有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这条材料告诉人们,曹操撤退江陵时,曾途经华容道。后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也采用了《山阳公载记》这段文字,从此人们多认为曹操乌林被烧后即取陆路西趋华容,往江陵退却。如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即  相似文献   

3.
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事实是这样吗?《三国志》记载曹操败走汉中,“夏五月,引军还长安”。鸡肋事件出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排在“还长安”前,时间最迟应不超过五月。而杨修死于什么时候呢?裴松之注引《典略》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相似文献   

4.
苏轼名篇《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一句中的“下江陵”究竞该怎么解释? 人教社2006年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注释为:“[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  相似文献   

5.
将时间、地点、行军速度三因素相结合,可解“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何处”之千古谜团。认定“曹操从江陵出发”,无助于“蒲圻赤壁说”。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即使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直接走长江,途中经过了“蒲圻赤壁”,“火烧赤壁”也与蒲圻无关——因为“火烧赤壁”发生在十二月底。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曾军没有必要经过“蒲圻赤壁”,那样会导致曹军在千里江河上“瞎晃悠”。总之。“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曹操“遣张合肥”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忘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忘救合肥。”是正确记戢。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5):74-78
贾诩以非曹氏旧臣之身份,于曹操时代未能得到重用。而及至曹丕即位魏王,贾诩却又转而受到极尽尊崇,被拜为太尉。贾诩在曹氏两代治下,地位具有强烈反差的原因,历来多被视为其对曹丕的拥立之功所致。笔者经考证认为贾诩并非导致曹丕"太子遂定"的关键人物,而贾诩在魏文帝朝被升格的主要原因是贾诩对势族代表身份的充任。借由曹魏开国的三公人员罗置,曹丕宣示了:已完成皇权更替的曹魏政权,对曹操时代霸府政治的原则性转变,即对士族的态度由控制、打压向和解、倾斜与重用的转变。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曹魏历史,将是在皇权的扶植下,以势族为核心的士族,重新世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起初,主要战场在黄河流域。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到许昌,利用朝廷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军阀集团实行各个击破。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原。次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计划先占荆州,再取东吴,而后攻占益州(今四州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曹操向荆州(治所在今襄樊市)进军,非常迅猛。七月发兵,九月兵到新野,刘表(八月病死)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于是曹军长驱直入,进取樊城襄阳,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夺占江陵,并乘胜顺江东下,指向东吴。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9.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10.
《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两个主人公曹操和刘备,一般认为曹操是个傲气十足的奸雄,而刘备是个韬光养晦,谨慎沉着英雄。而我认为俩人孰为英雄尚需斟酌。课文写刘备“就下处后园种菜”,关、张二人问他“为何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刘备却避而不答。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他韬光养晦很深。然关、张乃刘之兄弟,当年桃园结义,歃血为盟,何等亲近?刘备对此二人都不信任,此可谓英雄?其二,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入府,刚至府内,曹操只问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就把刘备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论英雄时,刘备推三阻四,乱论英雄;当曹操单刀直入、说破英…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曹操兵败赤壁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其实赤壁战后并未完全形成均势。曹操占领汉中后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趁机入蜀,消灭刘备,并进而沿江东下消灭东吴,统一中国。而遗憾的是曹操最终放弃了汉中,而刘备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这个入川的门户、蜀汉的生命线,以与曹操抗衡。汉中的得失与归属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一个与鲁肃相对立之观点,那就是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而诸葛亮则为“汉室可兴”。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预见是正确的,诸葛亮则反之。鲁肃的“汉室不可复兴”是要孙权鼎立江东,自立为王,成为一方割据之主;而诸葛亮的“汉室可兴”是要刘备统一天下,作为汉室的中兴皇帝。在这个汉室可兴与不可  相似文献   

13.
周瑜等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发动江陵之战,并最终迫使曹仁撤走。占领南郡江陵等地使得孙权后来在与刘备就荆州问题的交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刘备赴江东谈判“都督荆州”之事,周瑜、吕范劝孙权借机留下刘备。不过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c义,对刘备采取笼络、联合的立场,但又力求从刘备那谋取一定实际利益。周瑜向孙权提出先攻取巴蜀、汉中而后进占襄阳的战略规划。他或想到刘备以后会染指益州.因此主张先西进益州,这样可挤压刘备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他的病逝使这一战略规划未能实现。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江东方面向外扩张的急进派,而且他抓住了向荆州扩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如果周瑜不借助东风发动火攻打败曹操,东吴很可能为曹操所灭,孙策的妻子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两位著名的江东美女就要被掠到铜雀台做曹操的玩物了。  相似文献   

15.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16.
为曹操翻案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曹操是能臣,是奇才,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奸雄,是汉贼。经后世艺术小说的“加工”,民间戏曲的“润色”,再加上后世帝王出于统治目的而下的定论,“奸雄说”就普及了。世人只记得周郎的赤壁之战,却忘了曹操的官渡之战;世人只记得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却忘了曹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相似文献   

17.
皇甫军 《辅导员》2009,(12):14-15
同学们可曾记得《三国演义》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等士兵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吴军才三万,力量悬殊之大,后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二乔”指孙策、周瑜的妻子,史称大乔、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二乔故事,是作者根据杜诗虚构而成。孔明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对周瑜谎说曹操曾发誓要夺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为让周确信。孔明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件事被称为“孔明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里,作者又让曹操亲口说出想得到“二乔”,以此与孔明之言相呼应。 但一查史籍就会明白,孔明、曹操之言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写成于该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根本无关。孔明所念的两句诗也是赋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9.
引言出身宦官、地位低贱的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经过几年的积聚、发展势力,终于击垮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功绩,也是为史学界所称颂的。我们认为,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除了他个人的才智(如政治远见、善于综合和采纳僚佐的正确意见以及果断的作风)等原因外,与他的得力谋臣荀彧是分不开的绻挥熊鲝顺镝♂?赤诚辅佐,单凭曹操个人的主观努力,他的政治优势、军事实力不会增长得那么快,正确的指挥也谈不上,官渡之战的胜负亦属难料,中原鹿死谁手亦不可知。我们知道,正确的指挥来自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又是事业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大势。但实际上首料天下三分应是鲁肃。鲁肃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与周瑜一同投奔“威震江东”的孙策后又辅佐刚即位的孙权,很受赏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天,孙权大会群臣后,单独留下鲁肃“合榻对饮”,孙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政。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