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琰 《小学语文》2014,(1):121-122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典简介] 高适,字达夫,唐渤海(今河北省景县)人,世居洛阳。幼年丧父,青年时期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漫游,客居淇上(今河南淇县)。  相似文献   

2.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3.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6):36-37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送别诗只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诗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4.
别董大     
孟子 《大中专文苑》2013,(12):17-17
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似文献   

5.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风雄浑豪放。他把这种诗风也带到送别的写作中来,一扫送别诗霸桥折柳的缠绵与渭城朝雨的惆怅。《别董大》(原诗见卷首)是一首赠别诗。董大,可能就是董庭兰,是唐玄宗时代颇为有名的音乐家,善操琴。有人说他“高才脱略名与利”,可是他既有才气,又很清高。正因为如此,高适才与他相交甚厚。《别董大》之二云:  相似文献   

6.
刘士杰 《学语文》2003,(1):32-32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均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背景材料,第二,写作要求,第三,注意事项。从审题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二部分,而许多考生恰恰忽略了它,将目光聚焦到了第一部分的背景材料上。我们知道,话题作文和过去的供料作文,命题者都预设了材料。但在实际写作时,两者对背景材料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供料作文的所供材料,不仅是立意的主要基础,而且是写作的由头和证明观点的依  相似文献   

7.
别董大     
高适唐 《新作文》2011,(3):22-23
千里黄云白日曛(xun),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似文献   

8.
别董大     
《红蜻蜓》2022,(Z2)
<正>~~  相似文献   

9.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似文献   

10.
别董大     
<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擅(shàn)长弹琴,被称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2.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àn)然无光。  相似文献   

11.
高适为追求功名多次出塞入塞,漫游干谒,交游广泛,常与亲友聚散离合,留下67首记录特殊人生经历的送别诗篇。送别诗是诗人长期动荡、飘零生活的写照,从中可透析其行为心态、人格理想及价值取向。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未来的信心,对生活的坚定,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来规范人格设计行为,其人生品格塑造如同他的社会角色的选择一样,是多样化的,极富个性特色的。具备了狂傲、雅正、率真的品格,呈现出崭新的人格境界和无穷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人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送别诗只有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3.
这天上午,高适在家里哭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为啥?他的好朋友董大就要远行了,他怎能不伤心欲绝呢?就在此时,高适腰间的手机响了。他抹了一把眼泪,掏出手机:“喂,哪位?”“欢迎使用大唐网通,谢谢您的支持,特奖励免费点歌。”手机里传出甜美的声音。高适想:董大要走了,我为他点首歌吧!于是他对着手机说:“我想为董大点首歌……就点《朋友》吧!”董大呢?他正在家里跷着二郎腿,用手机上网。忽然手机上出现了一行字幕:“尊敬的董先生,您的朋友高适为您点了歌曲《朋友》。请欣赏。”听着慷慨激越的旋律,往日与高适一同饮酒、吟诗的欢乐情形又浮上…  相似文献   

14.
“空镜头”是电影的一种艺术手法,电影中常用景物来替人说话,替人行动,来澶染或揭示人物的心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人胜有人。古典诗歌中也常常运用“空镜头”的手法,给文章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千里黄匹白日嚏黪麓 '’ 雪 纷 兰分 3莫·取 ·‘‘二.·■‘●0刖.路无矢口己天下谁人不i只君 ¨别董大(其一)@高适~~  相似文献   

18.
19.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一篇《别赋》不知引发了天下多少离人的共鸣。伤别,伤感相聚时的匆匆,或是再聚首的遥遥无期,大约是不分年代也不分疆域的吧?可以说,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人皆有之的感情。然而,一样分别几多别绪,这中间怎一个“愁”字了得!历代文人墨客写离别的诗作可谓多如牛毛,其对于离情别绪的表达也可谓因人而异,各有千秋。我们最早接触到的送别诗要算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了:  相似文献   

20.
作者写周围的客观景物,往往是用来衬托思想感情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写的彩云、猿声、轻舟是乐景,用来陪衬诗人旅程中的乐情.“无比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诗中前一联写的秋景是哀景,用来陪衬后一联写的诗人在客地独登台时的哀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这种情景一致的手法,称为陪衬,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