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于城市社会出现的新生社会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但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存在政策导向化、报道污名化、报道主观化等问题.论文对如何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报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农民工主体的转变和媒介需求 2009年中国"农民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该杂志认为:农民工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乃至帮助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深圳富士康打工者们的13连跳和2011年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摩擦事件等,却成为国内媒体对"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于是,农民工的媒介现状成为值得探究的课题.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首先会发现他们的主体正在发生着变化,也因此产生了新的需求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环境、媒介格局、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民工在传播格局中始终处于"被传播"的位置,处于大众传播的边缘.即使在面对媒介时,农民工也不太懂得如何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农民工由于缺乏与媒介的互动,自身话语权的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媒介话语的偏向.本文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当代法治新闻中是如何通过话语"定义"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4.
为农民工送一张"爱心影碟",设立一个"农民工开放日" ,举办一次"农民工卡拉OK大赛",为农民工办一场"市民讲座"……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同行者,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难以真正融入所生活的城市.要拉近他们与城市的距离该从何入手?<河北日报>的记者编辑们经过精心策划,选择了将市民的公益情结作为突破口,推出了"2006关爱农民工,城市在行动"大型主题月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据2013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21-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总数的31.9%.从人口基数来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有待挖掘的、群体特征明显的阅读群体. 一、农民工阅读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要实现阅读,必须做到"五有":有能、有闲、有钱、有心、有地.  相似文献   

6.
吴俊斐 《东南传播》2011,(5):148-149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之焦点.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下,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和融合新媒体实现党报与农民工的无障碍沟通,创新党报的服务功能等进行简要分析,继而对如何运用和融合新媒体突破对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道军 《青年记者》2008,(12):58-59
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其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点.是解决整个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因为农民工的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她们身上.然而,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媒介的"福利传播"内容越来越少,女性农民工的话语空问在不断萎缩.相当多的媒体及从业人员仍以一种自我观照的姿态,傲视独立.显示客观、公正,却也和纳西斯[1]一样陷入自我设置的镜像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8.
张兵 《民生周刊》2020,(2):25-27
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展开后,这个春节,是否能让农民工兄弟们不再因讨薪、追薪而发愁?作为用工大户,很多央企加强农民工合同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开设农民工专用账户,由银行代发工资,优先保障支付农民工工资等,这些做法给广大农民工吃下了一颗定"薪"丸。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也是央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成为突出现象.如何做好农民工报道,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牵动着党报社会责任的神经.为此,金华日报将"温暖"定为2009年民工报道的主基调,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围绕农民工的报道活动,拓宽服务思路、服务领域和服务方法,从关注农民工心理人手,为他们提供心灵情感的服务,推出多个专题活动和专版报道,既贴近农民工丁的实际需要.更贴近农民工的情感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适合农民工阅读、能够指导他们安全工作和生活,并增加自身健康修养的卫生实用图书非常缺乏.文章在"三农"读物背景下描述了农民工图书出版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出版农民工卫生实用图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急需类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2):46-53
本文将意义生产与解读和社会建构论相结合,探讨农民工面对当下的社会意义系统,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身份建构。本研究以W大学一个建筑工地的23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并以农民工纪录片《阿拉民工》作为焦点小组访谈中的研究工具,探究了同属纪录片"被记录"群体的农民工如何解读农民工纪录片,以此为中介来审视他们如何看待自我身份。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用三种"去他者化"的话语实践策略再建构了其主体性身份,即对"农民工"命名和称谓的消解、以主体身份质疑纪录片的文本结构、创造自身话语来消解主流话语中"农民工"身份的意义;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仍然被"隔离"或"吞噬",无法摆脱其"他者"身份,在这种境遇下表现出对尊重、平等、归属等精神内核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商文 《新闻实践》2007,(12):F0002-F0002
自2004年以来至今,东南商报联合宁波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连续4年策划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大型活动"外来务工者节"。从评选"十大外来务工明星"、评选"十佳城市美容师"到为农民工送健康、送教育、送温暖,追薪维权,开通春节农民工专列,邀请市领导与农民工共吃团拜年夜饭等,营造了新老宁波人共建和谐宁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两会期间,针对农民工群体创刊并发行的手机报"打工E族"成为一大亮点,农民工通过这一平台关注"两会"、参与"两会"话题讨论,建言献策,政府和这一特殊社会阶层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局面受到会内会外的好评。本文以此为契机,对湖北省武汉市农民工阅读手机报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式问卷调查,拟从实证的角度考证和探寻:"打工E族"手机报是否从根本上扩大了农民工的公共话语空间,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建构农民工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讨薪"现象迎合了现代媒介的重要性、冲突性、故事性等价值取向,但矛盾的是"农民工讨薪"并未大面积地激活媒介兴奋感。其中,话题"敏感"是制造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农民工讨薪"的"敏感"包含政治隐喻、道德隐痛和社会隐患,对这三种成分的顾虑导致媒体主动屈从外部压力、服从社会建构。如何正确应对这一话题的"敏感",提升舆论监督效果,需要从监督对象的"导火索"隐患、接收群体的媒介心理、各种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着手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5.
《新华视点》9月14日播发的《(走基层·我当农民工)一份"聘不上"的工作——记者应聘工地小工手记》,这篇文风清新的"体验式"佳作,以小见大,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民工生活现状,读来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6.
一座城市用一座博物馆纪念那些默默付出的城市建设者——农民工,这被公众叫好。但对孙志刚事件等选择性回避,也让公众感到不解,如何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农民工的历史,博物馆才刚刚开始53岁的农民工李会成不会想到,在这座已生活了19年的城市里,居然要为他们建一座农民工博物馆,而十几年前自己的一封家书也成了珍贵的"文物"。在中国,很少有哪个城市像广州这样与农民工的关系如此密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仅珠三角地区吸纳的农民工就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农民工已成为这片中国经济版图上活力旺盛地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于是,广州希望以农民工博物馆的方式向这座城市的建设者致敬。但其展出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人物典型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或许马上想到焦裕禄、王进喜、牛玉儒、任长霞等,人物典型是否只能"锁定"这些"重量级"人物呢?事实上,近年来,楚天金报将更多的版面留给了身边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平凡人、普通人.今年一季度,楚天金报推出了"马路孝子"刘普林、"提琴爱人"袁春生和陈惠芳、"大义农民工"汪述恩等有血有肉、影响全国的典型人物.回顾这三组典型报道,我们感到在采访、写作等诸多环节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8.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九届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是一组反映"90后"农民工的照片——《农村来的年轻工人》. 说实话,这组照片也许谁都可以拍到,但是也许谁也没有想到.换句话说,只要想到了去拍这个专题,其实已经成功一半.所以,当记者李震宇报完这个题目,挎起相机走出报社大门时,他已经胜券在握. 在说起这组照片时,不止一位前辈发出相似感慨:自己拍了几十年的农民工,但拍出来的都是相似的——艰辛、愁苦、外表肮脏,从没想过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文章以商务印书馆的出版项目为例,通过对"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品牌辞书等图书出版或传播情况的分析介绍,彰显传统出版界在新时代的积极作为,展现出版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