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入园的幼儿能教10以内数,这是模仿大人,像背顺口溜一样,并不代表对每个数实际含义的理解,不懂得“1”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2”代表两个物体的数量,不能把数与物联系起来。为让幼儿真正对数有初步认识,培养幼儿认数、计数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教幼儿计数时,首先,让幼儿练习按物点数、用手触摸和移动物体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要求幼儿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复,也不漏数。如:玩“蚂蚁搬家”游戏时,让他们数数自己搬了几粒豆;在幼儿吃午点时,让他们数数是几个苹果;发放餐具时,让他们数数桌上的碗筷;摆放椅子时,数数有几把椅子等等,并要…  相似文献   

2.
初一(1)班“数学晚会”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活泼爱动的小婷,她邀请全班同学与她做“万众一心”的猜数游戏.她笑嘻嘻地说:“请大家任意想一个大于3的质数,各人想各人的.先把这个质数平方,再加上2004,最后除以12,然后把余数记下来,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能说出你们每个人所得的余数是多少.”同学们陆续得出了余数,但相互保密,他们倒真想看看小婷有多大能耐,能一个一个说出各人所得的余数.不料,小婷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所得的余数都是1.‘万众一心’嘛!”大家深感意外,各人所想的质数不全相同,小婷也不知道,结果却都一样.同学们,你能说出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我家有个乖宝宝适合年龄:1岁~1岁半游戏目的:使宝宝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出“爸爸”、“妈妈”、“宝宝”,并能指出所说的人。游戏玩法:爸爸坐好,扶着宝宝让他站在自己的双腿上,妈妈坐在对面逗引宝宝,并说:“我家有个乖宝宝,既不哭来也不闹,妈妈亲(亲一下宝宝)哪爸爸抱,宝宝高兴哈哈笑。”引导他说出“爸爸”、妈妈”、宝宝”,说谁就去指谁。水果香又甜适合年龄:1岁半~2岁游戏目的:让宝宝能说出叠音词,如“圆圆”、弯弯”等。游戏玩法:妈妈拿出苹果、香蕉这两种水果,让宝宝认识它们。妈妈先指着苹果对他说:苹果苹果,圆圆。”引导他说…  相似文献   

4.
初一(1)班“数学晚会”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生性活泼,最爱“闹事”的小婷,她邀请全班同学与她做“万众一心”的猜数游戏,她笑嘻嘻地说: “请大家任意想一个大于3的质数,各人想各人的.先把这个质数平方,再加上2004,最后除以12,然后把余数记下来,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能说出你们每个人所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这时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班有这么一个“牛人”。说她是“牛人”,可不是吹的。
  她那嘴巴,真叫一个“牛”!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总是能不假思索,迅速地说出答案,那声音响得--你想听不着都难!可惜她的答案往往是错的,我们的思路却不由得被她带到了错误的跑道上,再想转回来,那可就难了!所以老师常常泼冷水--说她是“冲动大王”。唉!冲动真是魔鬼啊!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在课前可精心设计“愤”、“悱”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做数手指的游戏,教师出示左手四个手指,从食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拇指,循环往复,作数数示范。然后问学生: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来,老师会马上知道这个数在哪个手指头上。接着由学生说出一个数,教师判断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由学生数手指验证。最后指出: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就猜到这个数在哪个手指头上吗?学了这课后,大家就会明…  相似文献   

8.
杨木 《教育》2007,(1S):1-1
桌上放着红苹果,让一群学生说出对它的想象,结果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只能说出不到10种答案,而经过艺术教育熏陶的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出了几十种“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说起“春节”,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德玉就来了兴致,她不仅能说出“春节”、“守岁”、“年画”、‘拜年”、“春联”等民俗的由来,还能背诵几首历代名家写的关于“年”的诗词,俨然一个“春节知识小专家”:她说,这都是因为学校开展了“节日文化大餐”活动,现在,她和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还知道许多少数民族节日和世界各国的节日,都像传统节日知识的“小专家”。  相似文献   

10.
苹果的分法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小学教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一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但有一个答案至今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  相似文献   

11.
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说”的与众不同。小学生从众心理强,别人说什么,他也会跟着说什么。如,教“5”的认识时,当教师让学生举出在生活中数量是“5”的实例时。一学生说:“我有5个苹果。”又有学生接着说:“爸爸买了5个苹果。”“妈妈买了5个香蕉。”……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你低头瞧一瞧,抬头看一看。”“谁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学生就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巴掌有5个手指”、“国旗上有5颗星”、“一个星期上5天的课”等等。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点点…  相似文献   

12.
三四岁的孩子能对着实物咿咿呀呀地数1、2、3,四五岁的孩子知道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是三个苹果,而孩子到了五六岁时,父母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竟然可以脱口说出5 4=9,但同时父母又苦恼,孩子怎么还是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来计算呢。  相似文献   

13.
设计并进行本活动目的是使幼儿能够熟练地,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且能说出最后的总数,培养幼儿听数取物的能力。活动前需准备小熊、小狗、小鸭、小猫和小公鸡木偶各一个(共5个),贴绒图片:米老鼠一个,鸡蛋2只,苹果3只,桃子4只,蛋糕5块。幼儿每人一只小盒子,内装10条小鱼。教学过程: 1.出示贴绒图片米老鼠,询问幼儿是否认识它。 2.帮米老鼠数客人。“今天是米老鼠的生日,有几位朋友要来向他祝贺。可是,米老鼠数不清有几位客人,他要请我们小班的小朋友帮他数一数。”(小狗、小猫、小鸭、小公鸡、小熊一个接一个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严密地、合理地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首先抓好铺垫复习和新知识的导入环节 ,应精心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一 )以旧引新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瞄准知识的发展点。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而新知识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因此 ,可据此设计一组与新知紧密联系的复习题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出示“苹果比桔子多 1个或苹果比桔子少 1个” ,…  相似文献   

15.
我曾有一位学生,刚学琴时约6岁光景。她妈妈说孩子耳朵很灵,我就试着给孩子听听音。她不需要给标准音,就能准确地说出我弹的自然音及变化音;同时弹出几个音(不一定是和弦)也都能一一报出,即使音再多,也难不倒她,并且几乎是不假思索。让人啧啧称奇。这就是典型的绝对音高感现象,俗称“固定耳朵”。有这种绝对音高感的人极少,他们不需要乐器的帮助,就能说出任何一个乐音的音名和固定唱名。反之,亦不需要听就能把任何一个指定的音名和音高唱出来,包括变化音。而大多数人,都只具有相对音高感,即必须依赖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或音叉给一个音高,才能在…  相似文献   

16.
(课件出示图片:香蕉、辣椒、咖啡、杨桃、酸奶、苹果等,引导学生说味道)点评:课前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来自然引出课题做铺垫。学生说出味道的同时,就读准了课题中的“酸”“甜”二字。  相似文献   

17.
甜果与苦果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一、鼓励学生与众不同从入学的第一堂数学课起,我就鼓励学生说一句与众不同的话。比如准备课中,在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各种物品的个数时,我就鼓励学生:人家说“有5个苹果”,你就说“有4辆拖拉机”,不要跟着别人说;如果连起来说“图上有5个苹果,4辆拖拉机”则更好。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就可谓是创新了。。又如:有(?)这样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学生会说:“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有几朵花?”教师启发:有什么颜色的花?学生受到启发,就说出了许多不同的话:“3朵红花,2  相似文献   

19.
我女儿脑袋中装的尽是“星”。什么歌星、影星、视星,只要谁和她一搭理,她一口气就能说出许多“星”的名字来,好像跟谁比赛似的。一天,我问她知不知道我们沭阳有一颗“星”,她说:“是歌星,还是影星?”我说:“都不是。他是共和国的一颗星,一位无名老英雄。歌星、影星怎能和他相比呢!”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7,(1)
桌上放着红苹果,让一群学生说出对它的想象,结果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只能说出不到10种答案,而经过艺术教育熏陶的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出了几十种“说法”;与此同时,越是年幼,对苹果的想象越是丰富,初中生就开始遭遇“瓶颈”,而高中生则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苹果就只是“苹果”了——这是前不久某学校开展中学生科学知识测试的有趣答案。上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上,享有“科学泰斗”称号的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就中学生学科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就科学教育来说,说给我听不如做给我看,做给我看不如让我亲身实践。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了这样的活动,那些知识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才可能让他产生浓厚兴趣。而在取得了一定的知识后,对他才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当时,王老关于科学教育和如何点燃孩子科学想象的“灵感”的一席话,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