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5,(8):79-79
陈军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撰说,新闻打假,首先应当弄清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据笔所知,目前相当一部分假新闻出自“新闻报料人”之口。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4.
张冰清 《新闻世界》2012,(3):102-103
本文对2011年学界关于假新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新梳理了假新闻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假新闻这一概念在近年来实际运用中所涵盖的多种形态;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析了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三、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国外防范假新闻的经验,并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防范和治理假新闻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6.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记者》接连两年(2001、2002)发表了全年十大假新闻的分析文章,读来令新闻界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假新闻何以泛滥?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动机不纯、故意造假和媒体把关不严等主观因素外,关键是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惩处造假者并非无法可依。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已规定了传播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根据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假新闻传播者应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等不同的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  相似文献   

7.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8.
曹鹏 《新闻记者》2005,(7):29-30
中央有关部门最近就反对假新闻召开了专门会议。在新闻真实性这一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上由官方出面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这在世界新闻业的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重视程度。事实上,反对有偿新闻与反对假新闻一直是新闻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偿新闻与假新闻是新闻传播事业的两大致命伤.在西方传媒界,任何从业人员只要沾上二者之一.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所在媒体也必然元气大伤。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董国栋 《青年记者》2004,(11):57-57
现在假新闻不少,有的宣扬伪科学,有的专门揭丑,有的追求轰动效果,有的专揭明星隐私……此外,还有一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04,(8):1-1
提起假新闻,谁都深恶痛绝。然而,假新闻就像一个幽灵,只要一有缝隙,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令人恶心一番。前不久,有家媒体称某名演员病逝,并组织连续报道“沉痛悼念”,逼得那位还活得好好的演员不得不上电视辟谣。还有一位社会名人胳膊上擦伤了一块皮,有媒体就报道说他从臀部割了一块皮补到了脸上。这种无中生有和添油加醋式的假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强烈不满,也严重玷污了媒体的声誉。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决不能让假新闻抬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评出了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人人痛恨,曝光以警示,这很好。但问题是,从来就不曾听到媒体对发生这类事件的“善后处理”。由此不免让笔者想到《纽纽时报》的“造假风波”。同样是面对造假,“时报”的做法显得成熟而理性,值得我们新闻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由上海《新闻记者》和《新民周刊》两刊共同组织评选的“2002年十大假新闻”业已揭晓,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们为传媒界的诚信精神而喝彩。假新闻覆盖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所有领域。追究假新闻来源,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譬如“荣获”2002年度“最新新闻”的《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一文,就是著名的新浪网在2002年11月7日根据《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的。作者绘声绘色地写道,一个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木乃伊。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  相似文献   

15.
杨蕾 《新闻世界》2010,(8):186-187
本文通过对《新闻记者》9年来评选出的共90篇具有代表性的假新闻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内容和话语分析,探讨假新闻的变迁与特点,进而提出治理假新闻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  相似文献   

18.
何村 《新闻记者》2006,(2):30-31
一《新闻记者》连续5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  相似文献   

19.
欧东衢 《新闻窗》2007,(6):90-91
2007年的全国十大假新闻虽然还没有评出,但毫无疑问,发生在今年7月的北京“纸馅包子”事件将会成为今年最大的假新闻事件。从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专题节目“纸做的包子”,到7月18日北京电视台为这起假新闻事件公开向社会公众道歉,短短的10天里,  相似文献   

20.
李东平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0-I0031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图片处理软件的完善,近年来,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假新闻图片的数量逐渐增多,造假技术也不断提高,有的假新闻图片鱼目混珠,在新闻媒体、摄影大赛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怎样杜绝假新闻图片,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目前,已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本报第15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参加评选的10余位评委还专门就此问题展开了商讨。近几期,在本报所刊发的作品中,也有个别作品引起了读者的质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