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刚 《文化交流》2007,(6):10-13
拥有160年历史的西湖楼外楼,已经成为西湖景观与西湖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见证了西湖百年沧桑的同时,还与中国近代无数名士结了缘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与楼外楼之间的一段历史因缘。  相似文献   

2.
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罪的文化与耻的文化 看到“名与耻的文化”这个标题,人们马上会想到,它与路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花与刀》提出的问题相关。路丝·本尼迪克特是最近闻名的文化人类学女学者,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了有关日本人心理的调查研究,1946年,其研究成果以《菊花与刀》为书名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该书分析了日本人的性格,最引入注目之处是,本尼迪克特把世界文化分成了两大类型,即“罪的文化”和“耻的文化”。就是说,当人做了坏事时,可分成作为“罪”的意识类型和作为“耻”的意识类型的两种不同文化处置方式。本尼迪克特把日本归入“耻的文化”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过,她谈的纯属大的类型问题,并非认为日本人一点儿罪的意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周边的其他国家。这些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共同组成了汉字文化圈,而日本便是其中的一员。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带去中华文化的同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发展至今。由此,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既富含中华文化,也包含日本自己的文化。该文选取中日两国民俗学中有多重文化意义的“鬼”字为切入点,在考察“鬼”字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具体用例及字义演变的同时,还对比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鬼”字用例。经过比较总结,认为中国民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是由中央逐步向地方扩散,最后与日本文化融合并存。  相似文献   

4.
林范武 《文化学刊》2015,(3):148-150
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后,以唐风文化作为模版,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风文化是如何全方位影响日本的,需要进一步探查,因此,本文将以唐风文化的传播为切入点,对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做进一步考察。以期能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唐文化与日本的关系,更准确地认识日本奈良时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与日本同处于亚洲,且相隔较近,使日本文化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我国语言学学者加深了对日本语言文学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对于日本文学中家园意识的研究较为深入。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文学的主要特征,并对日语文化中家园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更好地研究日本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雷颐 《文化学刊》2014,(4):4-12
本文以《日本国志》的遭遇、海军军费被挪作他用为切入点,对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文化观念、国家制度建设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此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几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而中国仍处于前现代国家。所以,甲午战争时中国是“非现代国家”,而日本已是“现代国家”,中国惨败,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7.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登金华八咏楼写下的<题八咏楼>.诗中一个愁字,抒发出压在诗人心头的国破家亡之慨.   ……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日本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日本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促使日本教育开始了改革创新发展。时至今日,日本教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成功踏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及主要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日本教育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以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刘燕 《文化学刊》2023,(2):102-105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文学系统中的边缘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流行形成对比,其原因与日本的时代诉求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隔膜等因素息息相关,揭示了目标语文化对于来源文化内发性需求的有无是决定翻译文学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继《文化交流》杂志2002年第一期披露了“雨夜楼”收藏的李叔同油画《采果图》以后,最近有关工作人员协助洪强老人对“雨夜楼”尘封多年的藏画再次进行了清理。在清理中不仅惊喜地发现了李叔同早期所作的花卉、莲藕、鱼、瓶花、人物、静物、水乡景色等一大批水彩画,还令人震惊地看到了一幅尘封已达92年的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创作的油画《富士山》以及《湖畔即景》等,无疑又给我国的画坛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谢晓菲  赵欣如 《职业圈》2013,(15):138-139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能够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贡献,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催化剂。比起很多资源大国,日本的资源匮乏、并且由于地理条件因素使得自然灾害频繁,但其却能在二战后超越许多经济强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丰田、索尼、松下等。而这些成就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本文就日本企业文化的根源进行叙述,同时对日本企业文化做一个大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苍丽影 《文化学刊》2012,(2):170-174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语言、动作举止及社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础,体现着其特定的心理特征。这些语言、动作及行为对人与人的交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日本人来说,其言谈举止和行为无不透视出谦恭和礼貌。把握日本人的谦恭和礼貌背后所映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对中日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鉴于此,有必要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及日本人的赠答行为来解读日本人的礼貌行为,以阐明日本人的礼貌行为中所包含的集团主义、等级制度、以和为贵、受恩必报、礼仪规范等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虽然企业文化源自日本,但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学习的足中国,日本的一些企业家甚至熟读<论语>和<道德经>.  相似文献   

16.
樱花是日本栽种最为广泛的观赏植物,其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代表日本的“国花”。在此情境下,以日本典型的文学形式,如和歌、物语、俳句为例,来考察日本文学与文化领域中樱花意象的流变,通过结合日本特殊的生命哲学与美学意识分析樱花意象在日本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并追寻日本文学审美表现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以期为后续相关文本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 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在50年代日本就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正因为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日本经济在70年代就开始称雄于世界,通过研究称之为“日本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婷婷 《文化学刊》2015,(2):130-13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来语的译借方式和接受程度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反映。本文从中日两国奥斯卡电影译名中的外来语使用情况入手,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在引入外来语时尽量使用汉字进行意译,体现了大国文化心理的保守性;日本则舍弃汉字,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用表音文字片假名进行书写,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郭崇 《文化学刊》2015,(3):145-147
本文通过对日本历史及风土人情的深入考察,发现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渗透了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通过对价值观的探析,进而分析日本人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思维、研究日本文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宋朝出海商人和高丽日本两国入宋求法僧侣在宋版图书外流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考察 ,意在揭示高丽和日本两国接受宋朝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本文认为 ,宋学传播到日本却未播及于高丽 ,是与两国入宋求法僧侣的书籍选择倾向相关的。而两国社会在接受汉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不小差异 :高丽追求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全面吸收和模仿 ,而日本却有鲜明的“筛选”意识和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