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民主程度高低的具体体现。按照选举制度,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有选择地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这既是实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尽管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继续补充、修改和完善,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相比,仍然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优越性。一、选举权的确定体现了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我国实行的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以及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一致性原则。《选举法》…  相似文献   

2.
1953至1954年的全国基层普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主建政运动。整个普选运动中,党和政府通过专题报告、训练班、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加人口调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选举大会等普选运动每一个环节。正是对青年群体的发动,普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乡村社会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在乡村社会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执行。  相似文献   

3.
贺雪峰在《西方现代民主的辩证思考》(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两个缺陷。第一个方面可以从民众参与政治方面进行分析。经验民主论者们所发现的公民政治参与既不被现代民主政体所必要,也不受现代民主政体的欢迎的事实说明,现代民主是以牺牲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为代价的。对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牺牲所造成的后果,是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消极被动。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选举,任何一个公民所投一票的意义都已极其微小了,之所以在选举时人们参加投票,往往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他受到民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郑珍贵 《考试周刊》2013,(84):25-26
古希腊的公民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摇篮,给人类历史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整个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中,其中以雅典为代表,在行政制度、选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但就客观而言,尚存些许不足之处.本文先简述古希腊民主制的内涵,其次概述古希腊民主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民主制的弊端,最后分析古希腊民主制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石华 《老年教育》2014,(10):24-26
<正>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做出决定,明确了行政长官普选的原则和制度框架。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可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行政长官普选时,须组成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照民主程序,产生2~3名候选人,每名候选人均须获得提名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的支持。这项重大政治决断,表明了中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它具有权威性、工具性、多样性等特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制度内途径与制度外途径.受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决策主体缺乏民主参与、公民参与渠道很少、选举制度不完善、基层民主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组织参与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通公众多是着眼于个人利益、不能着眼于公共利益,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等,都制约了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上作用的发挥,影响到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要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应从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进一步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以及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放 《学习之友》2009,(6):12-14
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 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经一二百年逐步定型。社会主义民主理应承继人类文明成果,并开创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平民百姓的民主。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基层普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实践.内蒙古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普选作了精心准备.在各族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基础上,经过选民登记、资格审查、代表候选人提名和召开选举大会等环节,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普选运动.通过这次普选,加强了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各族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民主教育,增强...  相似文献   

10.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总是和具体的人相联系的。教材中讲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每个公民都享有选举人民代表或被选为人民代表的权利,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普选“村官”和基层行政区域长官,也是当地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国公民选举权利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公民选举权利要与新时代"两步走"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培育积极的选举文化,优化制度建构,创新选举技术,有序稳控进程,努力实现公民选举权利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目标。通过与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发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我国选举制度明显优于西方,但是我国选举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晚清报刊在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宪法、选举制度、文官制度、特别是议会制度等进行了宣传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宣传报道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内蒙古地区在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普选并召开了各盟、市、行政区、旗、县、镇和自治区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从此,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实行。内蒙古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晚清报刊在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宪法、选举制度、文官制度、特别是议会制度等进行了宣传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宣传报道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889年,日本在非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实施了成文宪法,并据此建立了近代民主选举制度.然而,从国家整体的制度构造来看,由"专制有司"构建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体制以天皇主权为核心,并不是民主的宪法体制.在强大的"自主国家"和弱小的"公民社会"之间,国会选举制度开始了多舛的运行道路,直到帝国宪政崩溃为止,成了反映战前日本的国家政权势力变幻无常与社会运动兴衰不定的晴雨表,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人民代表法"向"法制选举"的保守转变过程.考察战前日本"本土化"的选举制度发展历程,能够为我们认识东亚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前景和局限性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1889年,日本在非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实施了成文宪法,并据此建立了近代民主选举制度。然而,从国家整体的制度构造来看,由“专制有司”构建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体制以天皇主权为核心,并不是民主的宪法体制。在强大的“自主国家”和弱小的“公民社会”之间,国会选举制度开始了多舛的运行道路,直到帝国宪政崩溃为止,成了反映战前日本的国家政权势力变幻无常与社会运动兴衰不定的晴雨表,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人民代表法”向“法制选举”的保守转变过程。考察战前日本“本土化”的选举制度发展历程,能够为我们认识东亚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前景和局限性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选举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现行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并不能完全保障每一个具有选民资格的公民的选举权都得以充分实现,尤其是那些日益庞大的"流动中的选民"。应该通过完善相关选举法律和改革相关选举制度的途径,来推动"流动选民"的选举意识和参与,保障"流动人口"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4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在民主、共和两党之间展开。戈尔和小布什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难分伯仲。从华盛顿时间11月7日早投票开始,截至北京时间11 月9 日中午本刊截稿时间止,选举结果尚未揭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难产的一次总统选举。美国总统竞选,让我们来了解除一下西方的选举制度。"现代西方选举制度可溯源于古代希腊、罗马,但真正形成却始自于近代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成长和发展,选举制度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自身也日趋完善。西方选举制度是由一系列与选举原则、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相关的经法律规范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现代国家中公民以选民的资格表明自己对国家公共权力的基本立场的行为,它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文章试从选举制度与利益机制的联系、选举法中的不足与完善的建议、选区划分和扩大直接选举等方面来探讨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