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4.
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在极其复杂的心态下作出并进行的,他要通过合作,达到溶共,用共,最终灭共之目的。蒋介石利用共产党之心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消除舆论压力,缓解国内矛盾;其二,利用共产党的力量打击日寇,借日寇之手消灭共产党,以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其三,获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6.
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晶。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经历了由主张公审蒋介石到释放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然没有使“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得到巩固,但却促成了国内和平和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到来。国内和平的出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曾一度是蒋介石的唯一助手,蒋当陆海空军总司令,他是副司令,蒋当西北“剿匪”总司令,他就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拥护领袖”口号的是张学良,他对蒋曾表示衷心拥护,绝对服从。但是,张学良却翻然一变,发动西安事变,捉拿了蒋介石。本文想从张蒋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侧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以示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底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融…  相似文献   

8.
在西安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1937年至1945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分裂.出现了两党团结抗日的新局面.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然而.“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应该说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致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反蒋抗日倾向发展起来,国民党内部要求抗日的势力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19,(1):35-39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第一次合作,促进了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然而,1927年原本积极联合苏俄、共产党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却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分析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政治立场和思想转变的原因,对进一步了解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以及加深对蒋介石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到达西安时间小考张建芳1936年工2月12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西北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而遭到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和正在西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学良一直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蒋剿共。但从1935年冬以后,他的政治思想有所转变,并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本文拟对张学良政治思想转变的因素,作一探述。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前后 ,是蒋介石对日战略形成的重要时期。蒋介石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 ,考察中日双边之各种因素 ,形成了其独特的对日避战战略。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战略的背景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扶蒋联共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美开始共同对日作战 ,出于动员中国人力对付日本和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 ,美国执行一条援蒋抗日的路线。政治上 ,罗斯福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2年 1月 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 ,把中国同美、英、苏并列于签字国之首。经济上 ,美国于 1942年 2月向中国提供 5亿美元货款。军事上 ,1941年后 ,美国不惜代价又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昆明的“驼峰”空中援华运输线 ,以保障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的供给。但是 ,罗斯福实施援蒋抗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蒋介石认为 ,“现在美国人将接过同日本人作战…  相似文献   

16.
叶剑英从政治上对东北军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为友军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为促成西北地区形成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局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的转折点。重温西安事变前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并从中进行反思,对于今天仍旧具有很深的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北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进一步暴露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社会政治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 ,开始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有限的抗争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始一些抗战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新文字运动的兴起 新文字是汉语书法之拉丁化。它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先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创造。汉语拼音字母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而成。1930年由旅居前苏朕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等研制。先在苏联伯力一带华工中扫盲推广,效果很好。1934年秋,由“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介绍到国内,受到鲁迅的推崇,写了宣传北方话拉丁化的《门外文谈》,引起了中国文化教育界的重视。当时在上海的胡绳等成立了“中国中文拉丁化研究会”不久,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新文字研究会”。经该会联系蔡元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在促进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中作出过特殊重要的贡献,因此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国家民族之干城”。①作为一个曾在内战战场上与红军对垒的东北军将领,王以哲是怎样走上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的呢?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王以哲将军正确全面的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王以哲,字鼎芳,1896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16年于宾县第一中学毕业,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于1922年毕业。在1922年至1925年期间,王以哲在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中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25年11月间,郭松龄反奉时,东三省陆军以教导队第四期的干部和学兵为基础,编成第二十七补充旅,王以哲升任该旅第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