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他的美学思想体系中 ,社会伦理之美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而在当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过程中 ,社会伦理之美的教育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人来讲 ,唯有真善才可真美。为此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美学思想 ,从培养学生的爱心入手 ,让他们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 ,形成富有爱心、勇于奉献、懂得责任的美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教育就是爱,成功的教育就是巧妙地施爱。在社会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德师风有了更高的期待。我认为,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师爱是教育的灵魂,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以己之爱,启他心灵。"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爱学生"是前提。教师要用满腔的爱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  相似文献   

3.
《辽宁教育》2012,(10):95-96,77
天地之大德曰生,让万物自由生长;社会之大德曰成,帮助每个人成就幸福人生。将天地之德升华为社会之德,帮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这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本溪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就是一个自觉承担这一职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爱教育、爱学生的"虎哥"张喜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口头禅是:"要把每一个  相似文献   

4.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中讲述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书中,人间的同情和怜悯,都已近于理想世界。笔者不禁感激起作者来,他让笔者找到这个完美的爱育教材,让笔者对爱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欠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更好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爱"的机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之爱、教师之爱、同学之爱、家庭之爱以及社会之爱。  相似文献   

6.
章开沅先生是一个至纯至性充满爱心的人,主张好教师要做到以爱满天下为己任。求真务实是他一辈子的学术追求,是他立身之本与管理之道。他认为:教育者最重要的是对教育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爱是教育的灵魂,大学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既要遵循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教师之爱蕴含着教育得以成立的先验基础,是教师教育情感的本源,是理想师生关系的彰显。但数字技术在赋能教育手段、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威胁了师爱的存在境况。这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对爱之教育“他者”主体性的遮蔽,对教师教育情感体验的消弭,对师生爱之交往关系的基础——信任、责任和民主的解构。由此,需要践行智慧型教育数字化,丰富教育数字化的情感构成,推动教育中的数字民主建设,探索张扬师爱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李福春在《名著阅读滋养教师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这样评说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书中的主人公安利柯是四年级的学生,本书写的是他在一个学年9个月里的生活。全书共有一百篇文章,故事以月份为章节,以日记形式出现,各自独立成篇,而又有内在的关联。字里行间充满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意、对社会的同情心、对国家与民族的爱,让人感受到被“爱”包围的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情的滋润。没有友好、愉快、和谐的人际氛围,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指出: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于儿童。儿童本身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起变化。那么,怎样在品德课教学中让爱之花绽放?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应该对教育爱有更为宏观的哲学式的关注。教育爱不仅仅是教师之爱,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他们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表现出来的爱,是具有精神性、智慧性、文化性等教育品性的爱。教育爱在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教育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教育决策、教育的组织实施、教育评价等层面实现教育爱。  相似文献   

11.
解读《蝇王》一书的发展观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蝇王》是现代主义流派的佳作之一。作者威廉·戈尔丁用跨越时空的方式再次重现人类社会的奋斗发展史,同时也构建勾画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文章分析解读了发展现在小说中的演变轨迹,并对作者颇费笔墨的荒岛原始场景提出了新解:孩子们在原始蒙昧中的争斗厮杀影射了当时极度追求物质发展、经济指标的社会发展观带来的诸多弊端:岛上孩童世界的堕落,岛外成人社会的倒退发展等等,作者想用浸透小说的悲观笔触激发起人们对人本发展现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不胜枚举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中,《母亲的故事》是一部内蕴丰富的上乘之作。这一作品无论是从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还是从作者的宗教信仰,抑或是从作品的叙事,无不涵盖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认识与人生感悟,折射出作者所奉行的爱的情怀及人道主义精神。它不仅满足于天真浪漫的儿童阅读,同时带给成年人极大的精神慰籍。多视角解读《母亲的故事》,虽基于一部作品,但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推及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3.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4.
"天"在《窦娥冤》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天"为人之始,与人事密切相关,同时是至善的代表,亦能与人感应。窦娥对天的态度虽看似矛盾,但通过分析各主要人物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关汉卿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15.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①是被誉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运用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来重读这部儿童文学经典。真实地再现小说中人与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深入地揭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社会和人性发展造成的障碍,真切地反映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彰显出作者令人赞叹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理想国与大同社会是中西两位伟大哲学家首创的社会理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理想国"柏拉图政治思想规划设计的"范式"。它以辩论和对话的形式勾勒和描绘了一个作者认为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一个优越完美的理想国制。抒发了作者对完美、公正的理想国制的渴望。大同社会是中国孔儒思想倡导的最高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它以"天下为公"政治核心理念。设计了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虽然东方"大同社会"与西方"理想国"的创始者所追求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有着似乎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经历的不同,所以所创作出来的思想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相似文献   

19.
冯积岐是一位用严肃的态度进行人性思索的作家,他以"松陵村"为背靠点,用作者的良知和对生命、人性的彻悟,为浮躁的当代社会奉献了一部部形式多样又力透纸背的作品。《粉碎》是他2012年的新作,作者在三个维度上阐释了"粉碎"的三重含义,循着作品"破碎"的结构,人物的肉体、人性和伦理道德相继"粉碎"得灰飞烟灭。"爆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作为一个意象贯穿着作品始终,并且预示着人物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命运。作品让人掩卷沉思,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20.
亲情诗词是孙继善先生《空耘斋诗词选》的精华,具有真挚恳切、自责内敛的风格。这些亲情诗词既揭示其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是中国传统文人在特殊年代至真至切至痛至关人伦亲情的体现,也反映更为开阔、广大的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