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惠能和道元的禅学思想,在“即心即佛”、“顿悟与渐悟修行观”、“佛性论”和“般若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道元禅学思想既有对惠能禅学思想的传承也有创新。惠能强调明心见性,注重开悟见性,禅修上弘扬顿悟。道元继承如净“只管打坐,身心脱落”的修禅证悟思想,并予以发展,使之日本本土化。道元在禅修实践上主张渐悟,认为唯有坐禅才是佛法正门,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正一等”。两者的禅学思想虽然存在殊异之处,但都旨在阐扬南禅宗的禅理教义。  相似文献   

2.
一、渐悟、顿悟与直觉 “渐悟”和“顿悟”本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对影响深远的范畴。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中指出:“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浙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谓顿”,“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渐悟、顿悟是两种修习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对两者强调不一,曾经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两相对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顿北渐”之谓。  相似文献   

3.
顿悟与渐悟     
倪文东 《江苏教育》2022,(29):20-21
“悟”有“顿悟”和“渐悟”之分。艺术创造与“悟”有密切的关系“,顿悟”靠艺术家的才情和修养“,渐悟”则靠艺术家的功力和修炼。我们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悟”,是建立在艺术家对人生和自然的综合感悟和综合体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深度学习需要活跃的思维活动,听说读写思都离不开悟,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与教学有效性低下.悟有妙悟、渐悟、顿悟之分.妙悟离不开渐悟与顿悟.取法乎上、由“识”到“悟”、由“饱参”到“活参”是实现妙悟的三种策略;言语之悟、审美之悟、文化之悟、生命之悟是妙悟的四种追求.  相似文献   

5.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修禅有渐修与顿悟之分,语文学习与此颇有几分神似。禅宗里的“渐修”,就是渐次修正,逐一渐悟,从凡夫一直修正到成佛,这当中的过程就称之为渐修。如同读书求学,从小学、高中、大学、到博士学位,循序渐进,次第体悟,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语文学习也有“渐修”,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08,(12):33-33
顿悟 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相似文献   

8.
顿悟     
顿悟,在中国的辞书中都是定义为唯心主义的佛家语,是指顿时破除妄念领悟得“真理”的意思。是相对渐悟来说的。《楞严经》“理则顿悟”。佛教禅宗就是顿悟派,主张一朝悟得佛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从心理机制上来说,有没有顿悟的精神现象呢?有的。近代外国许多心理学家都作了研究,并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顿悟是属于创造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修禅有渐修与顿悟之分,语文学习与此颇有几分神似。禅宗里的"渐修",就是渐次修正,逐一渐悟,从凡夫一直修正到成佛,这当中的过程就称之为渐修。如同读书求学,从小学、高中、大学、到博士学位,循序渐进,次第体悟,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所谓"身是菩提树,  相似文献   

10.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门禅宗传教悟道,素有顿悟、渐悟之分。面对法缚、见缚、我缚等难解之题,禅师忽作狮子吼,一声棒喝,令意障痴迷者菩提自现,立登般若,此法即名"顿悟""。棒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喊和棒打,是禅宗的禅师帮助"病人"觉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概是这样的:禅师非常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平等和真诚对"病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接受,了解"病人"觉悟的时机,这时他通过对"病人"大喝和用棒子惊打,而使"病人"受到触动,从而启发"病人"自己把握住觉悟的时机,并通过觉悟摆脱心理病痛。我们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可以借用禅宗的这种"顿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引下达到"顿悟"的觉悟,从而理解教师的教育指向。禅宗用棒喝的方式让佛教徒达到"顿悟"的目的,我们教育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不可能采用棒喝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教育智慧,而应该抛弃棒喝这种落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方式,寻找属于我们教育领域独特的达到顿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涅椠学派是传承、研习《大般涅椠经》而形成的一个学系。刘宋时代的涅榘学派,以道生为渊源,所以涅榘师多出于道生系统;由于顿悟、渐悟的争论,慧观门下亦俊杰辈出。道生、慧观门下对《大般涅榘经》的研究,促进顿渐兼容思想在南朝佛教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借鉴传统“会通”之法应用于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群文阅读以及考试测评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会通”是揭示文本秘妙之钥、沟通愤悱顿悟之桥、构建群文阅读之链、创设测评情境之道。运用“会通”之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取跨媒介、跨时代、跨文化、跨活动、跨主体的策略,拓宽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4.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6.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最大特点是"愚"。表现为以"仁"为本的质朴厚道,这是侠魂;以勤为径,终能从渐悟到顿悟的大智若愚的武学境界,这是侠艺。而这正是郭靖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古代文学的鉴赏审美心理机制的某些问题,特别是就渐悟、顿悟和思维、想象、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巩少华 《课外阅读》2011,(11):315-315
“顿悟”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顿悟”不仅利于进一步体现汉语本身具有的感悟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顿悟”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定要为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道”入手,探索了韩愈“文以载道”的“道”同宋儒之“道”及孔孟之“道”等中国历史上各家之“道”的区别,从中投射出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