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开始注意从自身消费利益的角度,对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品头论足。进入如年代,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演变,呈现出受众对文化信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和对伪劣文化信息作品投诉增多的趋势.如果说以往受众对传媒的评价主要表现为道德评判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受众为维护自身文化消费正当权益而增强的法律意识.在分析这一变化之前,有必要先对大众传媒消费概念做出界定。大众传媒消费是指公众通过对传媒信息产品的消耗以了解信息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媒介产品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工具生产出的产品,它借助媒介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和交换,能够满足特定的需求,因而具有了商品属性。媒介产品的市场交换过程即是消费过程的体现,受众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媒介产品的生产,而媒介产品具有引导受众消费的功能,所以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媒介应当依托受众进行媒介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传播大环境下,移民传媒构筑起独特的文化空间。在信息受传过程中,源于不同族群和文化传统的受众具有不同心理需求,移民传媒有助于其受众进行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本文试从移民传媒的人种学背景、现状、特征以及其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移民传媒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消费在当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我们进入了消费社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深入到物质消费领域,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作为精神文化消费最主要途径的媒介消费也被打上了消费社会的烙印.伴随着传媒产业市场化变革,受众逐渐被视为市场中的商品"消费者","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也在学界一度盛行起来.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那么,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受众在消费社会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概念替代了读者、听众、观众的概念,这与"大众传播"的概念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相关。大众传播下的受众,来自社会学,特指"非组织化"的聚集起来的个体,孤立、均质、原子式地存在。他们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也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从传媒经营角度看,受众是传媒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在政治和法律意义上,他们还是社会的权利主体,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互联网条件下的"受众",相当程度上不是"众",而是个体。他们不再是职业新闻组织"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生产出的同质化产品的大众消费者。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节目,都离不开广大受众的关心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既是我们的宣传服务对象,也是我们的消费者。受众读报、看电视、听广播都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商业社会造就的。  相似文献   

7.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媒介技术改变了社会资讯的呈现方式,在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采用的落后经营方式阻碍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传媒行业转型发展战略,抓住新时代社会信息媒介融合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必须基于受众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推出全新的节目制作流程,重新定位节目的受众,合理利用传媒资源,基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投放高质量节目,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媒介环境产生的影响,列举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推动传统媒体转型、重塑社会传媒格局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论点击     
价格战在传媒竞争中效用递减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十余项受众与传播市场的调查显示,我国传播领域受众需求正呈三大趋势: 价格的杠杆效用将日益递减。价格战是传播产品大众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但是,随着媒介产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传媒价格战的“支出一收效比”将呈效益递减趋势,竞争将朝更高阶段发展。 受众定位的主流化。社会核心人群将成为传媒新一轮竞争中竞相争夺的受众群。社会核心人群一般指最具社会行动能力、拥有较多“消费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时尚话语权”、“管理话语权”的人。媒体只有力争成为这些人所倚…  相似文献   

9.
马东顺 《青年记者》2010,(11):16-16
媒体信息呈现上的泛滥态势,导致所提供信息对受众的价值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大降低,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意无意地助推了社会浮躁情绪的滋长,一些人患上了严重的信息焦虑症,他们对于手头上接收到的信息无暇分析以至于不加理解地模糊吸收,或者只是过目却不加注意、充耳却不上心。同时又急切地期待着更多的信息来填充自己的信息焦虑情绪支配下形成的各类空虚体验,形成了信息产业传媒畸形生产和受众畸形消费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当代传播要满足受众深层次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传媒应该怎样去深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受众?传播的信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及如何固守传播阵地,保证自身传播信息的内涵文化不悖于主流文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传媒的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不然,我国传媒就难以把握更多的机遇,担负起以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而推动中国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难以与国际强势传媒抗衡而为传播先进文化固守阵地;就难以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下更多趋向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凸显文化、民族的异质性。一、现状:受众深层次需求远…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必要性新闻采编工作主要是负责对一些新闻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工作,虽然表面看似机械和重复,但实质上却也充满媒体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且非常具有创新潜质。在新闻作品的激烈竞争过程中,新闻采编的优劣已经上升到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高度。传媒发展迅猛,而且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每天都要进行新闻采编工作,以完成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但是面对日益挑剔和需求多变的受众,普通的新闻采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对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是赢得市场的必然选择。另外,新闻采编工作不仅体现出媒体工作人对于新闻事实灵敏嗅觉的职业要求,而且还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介入角度与报道态度。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新闻作为商品,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就是新闻最大的价值体现。如果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没有新闻从业者创新的报道视角,独特的内容发布,那么在千篇一律的新闻信息中就不能最有效抓住受众的眼球,当然也不能让新闻信息被广大受众接受,所以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也是顺应消费者的必然之路。最后,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自身的有效变革能增强新闻传播的竞争力,所以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是抵御未来行业风险最好的行动,这是传媒行业进步的必然选择。所以,不论从市场、还是消费者,或者从新闻传播自身发展的需求,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说的大众传媒伪劣作品投诉问题,不包括近十年来出现的大众传媒侵害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诉讼案件,而专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损害受众正当权益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开始注意从自身消费利益的角度,对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品头论足。进入90年代,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演变,呈现出受众对文化信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和对伪劣文化信息作品投诉增多的局面。如果说以往受众对传媒的评价仅仅表现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评判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受众为维护自身文化…  相似文献   

13.
媒体信息呈现上的泛滥态势,导致所提供信息对受众的价值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大降低,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意无意地助推了社会浮躁情绪的滋长,一些人患上了严重的信息焦虑症,他们对于手头上接收到的信息无暇分析以至于不加理解地模糊吸收,或者只是过目却不加注意、充耳却不上心.同时又急切地期待着更多的信息来填充自己的信息焦虑情绪支配下形成的各类空虚体验,形成了信息产业传媒畸形生产和受众畸形消费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周梅 《中国广播》2006,(2):61-62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们信息消费和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媒介产品应运而生,中国广播业也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广播媒体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广播的栏目和节目,广播产品质量好坏,决定着受众的收听率,决定  相似文献   

15.
用户意识的核心:需求、体验与立场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而在传媒领域却较为新鲜.什么是传媒的用户意识?应是指传媒单位或传媒工作者在具体业务中重视对用户的研究,以用户的需求、体验与立场为导向,来指导传媒业生产.以通过对用户的全方位服务达到传媒品牌与用户消费绑定的目的.用户与受众这一提法的本质区别,就是受是被动的,是单向的,是信息流;而用户则更强调传播对象通过媒体平台获知的集成式的感受与体验.可见,提高传媒的用户意识,就是要在实际的传媒业务中,从用户角度考虑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服务问题.而其核心重在需求、体验和立场.  相似文献   

16.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是以消费正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整合营销传播旨在通过信息流通,调动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关注媒体传播、产生需求欲望、最终促进视听,其实质是  相似文献   

17.
王梦琳 《新闻世界》2010,(7):138-139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不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大众传媒和广告为了促进受众的消费欲求,采用形象代言人来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广告形象代言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成为受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的"参照群体",不断引起和推动受众消费行为的完成、消费体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叙事:电视广告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过去赤裸裸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说教式广告慢慢淡出受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故事性情节化的广告。本文首先从受众心理需求、竞争需要、电视传媒的特殊性三方面探究了叙事广告盛行的原因及设计的技巧,探讨广告人应如何巧妙地将商品或服务信息融入到情节之中,让受众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牢牢记住商品或服务信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樊葵 《当代传播》2003,(5):51-53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对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本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形态、深层成因和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社会的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