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门市新闻战线以"媒体转文风、记者转作风"为主旨的"记者五走进"活动,从2009年3月启动以来,已历时整整两年。所谓"记者五走进",即记者走进企业、走进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和城市社区、走进革命老区以及走进创业人群。这项活动两年来,荆门市直各新闻单位1000余名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2.
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表现在,眼尖、鼻灵、腿勤、有心、用心等多个方面。提高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需要做到,培养记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拓展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领域、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意识。  相似文献   

3.
走近新闻     
走近新闻马培军作者简介:马培军,男,32岁,金陵晚报社综合新闻部记者。参加新闻工作10年来,当过校对、夜班编辑、记者。参与编采的版面及新闻作品,先后19次获全国晚报及省、市好新闻奖;1995年获南京市首届优秀编辑(记者)提名奖;1996年,入选南京“...  相似文献   

4.
从1986年12月到1988年6月,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四次评审会议,平衡审核了由中央、国务院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单位上报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的任职资格。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由全国统一评出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6月22日,在第四次评审工作结束后,本刊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陈泉璧。他就新闻界所关心的新闻专业职务评审的一些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问:为什么首批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要由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而与其它专业系列不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香港新闻团体1.香港报业公会于1954年5月10日成立,绝大多数是日报、晚报机构会员。2.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于1986年2月25日成立,均为香港中、英文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通讯社担任服务的资深编辑和记者以上人员。3.香港记者协会于1968年成立,是包括部分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在内的协会。是香港唯一正式注册的新闻从业人员工会。4.外国记者俱乐部原是设于重庆的一个记者组织,于1949年迁至香港,参加人员主要为外国、当地记者等以及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5.香港华文报业协会于1969…  相似文献   

6.
1986年新华社首次利用电脑发稿系统,从建在人民大会堂内的发稿中心直接播发新闻。 1988年地方记者首次进京报道“两会”。 1988年经济日报首创两会电话专线,让普通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参政议政。 1991年台湾记者首次采访两会。 199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滚动发稿形式播发两会新闻。 1993年两会新闻中心共举办23场新闻发布会,为历年中最多的一次。 1993年起各代表团正式设立新闻联络员,协助记者搞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08,(11):78-78
《金树华新闻作品选集》最近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42万字,三卷本。金树华同志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高级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踏入新闻从业者队伍,连续从事广播新闻工作35年。在天津台当了10年记者,在中央台和国际台驻天津记者站工作17年,后任中央台地方记者管理中心主任。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记者协会副主席、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相似文献   

9.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10.
传媒名流     
何平,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高级记者,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同年到新华社工作,历任国内部记者、政治新闻编辑室副主任、国内部主任  相似文献   

11.
人物名片:张勤,浙江电台城市之声总监,高级记者。1980年进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记者、主任助理、社教部副主任、驻外记者部主任等职。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中国广播新闻奖等奖项。2006年荣获飘萍奖,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是富有魅力的职业。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记者对新闻的追求永远不能止息。记者对新闻业务的探索也永无止境。回顾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可以借用一句古诗来概括,这就是:“追雨逐情意未休”。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我与新闻结缘,始于学生时代。1949年至1951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时,作为一项社会工作,担任了北大校刊记者、人民日报通讯员。写了一点没有章法的新闻、特写和通讯。1951年3月把我调到新闻工作岗位后,才开始钻研新闻业  相似文献   

13.
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中国电视报道迈入重大事件现场直播的洪流中,记者不再是举话筒的人,而成为电视机前观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耳朵、鼻子。本文从近几年新闻突发大事件着手,从明确出镜记者的发轫和定位、面对新闻事件报道之前的一系列策划,到新闻现场呈现出镜报道的过程和技巧,阐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趋向,提出我国出镜记者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是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记者能否发现新闻,反映了一个记者水平的高低。同样从事新闻工作,有的记者眼里到处是新闻,不断采访报道出一些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而有的记者眼里没新闻,只是坐等新闻,等出来的却是一些没有价值的新闻。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谈一下记者如何发现新闻。  相似文献   

15.
留下真情从头说王晖王晖,男,1961年生,中共党员,主任记者,现任江西日报总编室副主任。1982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江西日报记者、信息日报驻京记者、江西日报编辑。1993年任现职,同年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十五年来,他采编了大...  相似文献   

16.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官司带给记者的思考──从50件新闻纠纷案例中吸取教训王静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首先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思考,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许多新闻实践方面的思考。本文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1990年至1993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1991年1-12期、法...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记录新闻的人;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称“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信息的传播”;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从这层意义上看,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 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新中国成立51年,记者们用 文字、用声音、用图像,见证并记录着祖国前进的每一个 步伐。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宣告新 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 志“大阅兵”,到1999年10月1日江泽民同志检阅三军 将士和五十万群众游行;从1949年春…  相似文献   

19.
《记者摇篮》2009,(11):16-18,15
栾俊学,1959年8月生。从1985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辽沈晚报创刊后一直做一线记者,采写了大量弘扬正气、鞭挞邪恶、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稿件。从1997年开始,栾俊学连续6年被评为"辽沈晚报名记者",被报社授予"明星记者"称号。这一殊荣是报社前无仅有的。2000年,他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新闻记者”,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青年记者。为此,辽宁电视台国际部还专门拍摄了专题片《记者栾俊学》,将其作为优秀记者的典型向海外宣传。1997年起,栾俊学在要闻部任社会新闻战线记者,继任首席记者、要闻部主任、特别记者调查部主任、编委等职务。他连续6年被评为辽宁日报“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2018,(3):130-130
2018年中國记者CHINESE JOURNALIST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拥有广泛读者,在业界、学界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中国记者》杂志每月一期,每期定价人民币12元,全年144元。《中国记者》历年精装合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