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从中做梗,破坏救灾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胜利战胜灾荒,保障边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成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采取紧急救济灾荒,号召各地踊跃募捐,调剂余缺,发动运输、纺织等使边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成为根据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8-140
1939年是晋冀鲁豫边区大灾之年,这年7、8两个月,一场特大水灾席卷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面对破坏力极大的水灾,晋冀鲁豫边区采用标本兼治的两套治理措施,充分调动了政府、百姓、乡绅、商人等诸方面的力量,展开了力度相当大的救灾和治理水患运动。边区政府减轻灾民负担,加紧拨粮拨款;平抑物价,发行新币;勤俭节约,社会互助;转移难民,发行公债;赈济灾民,并将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抢种补种,发展生产;安置灾民,发展合作社;发展工商副业、合作社,大力展开堤树等植树活动。在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水灾。所以理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的水灾治理情况,对治理水患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冬学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推行社会教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同其他敌后根据地一样,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与边区的创建和发展是同步的,主要经历了初创、发展巩固、坚持和恢复壮大四个阶段。在学校的组织领导、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经费解决等方面都尽量适应敌后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边区冬学对于动员边区民众支持抗战,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推动妇女解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医疗卫生组织有军区和边区两大类,创立了公立医院、诊疗所、医药合作社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服务前后方兵民、治疗国民党伤兵等服务,创新性提升了医疗专业技术,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并带领人民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6.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中枢。1942--1944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等自救措施,他们一方面同敌人作斗争,一方面开展生产救荒活动,通过具体的计划和救灾措施,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而且渡过了这场罕见的灾荒。这次救荒也为今后战胜灾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在冀南银行创建前夕,晋冀鲁豫边区各地金融货币市场十分混乱,严重扰乱了边区市场和金融秩序。面对极为杂乱的货币流通局面及其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边区政府通过清理各种土票杂钞和收兑根据地内各行政区发行的货币等措施,历时一年多基本废除了旧的金融秩序,建立了独立统一的冀南银行本位币市场的新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制度服务于战时经济建设,始终遵循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行政方向。为使合理负担更加公平合理,边区政府致力于清查田亩工作,科学划分经济区,在评议工作中积极贯彻群众路线,旨在追求税收工作的科学化。在宣布取消田赋的基础上,边区政府积极推进试行累进税制。关税对调节边区贸易,促进生产意义重大。税务部门通过科学调查营业额确定税负使商业税征收更加科学。边区各种杂税征收,也对经济建设和商业贸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是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共产党人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国民党当局的合作,但对其反共坚决予以回击。对地主阶级积极争取,对伪军、伪组织采取瓦解和打击并举的方针,对地方性的会门、土匪,则采取打拉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晋冀鲁豫边区各地土地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封建剥削依然沉重,存在着减租的迫切性和实践空间。边区各战略区结合本区实际,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原则下,确定减租具体政策。减租运动对边区土地关系的变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地主的土地占有比重显著下降,中农、贫农的土地占有显著增加,农业生产率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减租斗争对地主阶级采取的是经济手段的削弱,所以土地占有状况仍然不乐观,有待通过更深入的土地改革获得实质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明士绅积极参与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治实践活动:支持边区政府和临时参议会的成立,宣传解释边区各项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反对国民党的军事摩擦,反击日伪分化拉拢等。开明士绅的史迹,不应抹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伴随晋冀鲁豫边区新婚姻条例的颁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利为目的的离婚纠纷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妇女以受虐待、被遗弃、长期失去音讯等不堪同居情形为由主动诉求离婚,追求个人婚姻自由已被广大妇女所认同,妻休夫成为当时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诉讼档案也揭示了从维护整个边区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边区政府在处理离婚案件时采取慎重的态度。一方面通过调解等方式尽量化解婚姻纠纷,另一方面对当事人坚决要求离婚的案件,边区政府在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主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是否存在不堪同居的客观事实以及是否达到相应程度相结合的标准来判定婚姻关系是否解除。  相似文献   

13.
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自然灾害危机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但也使灾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随着1943年旱情的继续发展,边区政府转变了"赔钱"救灾的观念,逐步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等救灾方式转变,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成功地渡过了这场灾害危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变太行山由来已久的婚姻陋俗,《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于1942年1月公布施行。由于受传统封建落后观念的影响,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为了提高山区群众的思想觉悟,赵树理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便应运而生,从而对《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的顺利贯彻执行起了积极而有益的推动作用。文章试就《小二黑结婚》与《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的互动,作一浅显的探析,以明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45年苏皖边区发生特大灾害,由于边区政府甫经成立,财力匮乏,为帮助群众渡灾自救,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救灾委员会并于1946年委各行政专署发行"苏皖边区救灾公债券"。公债券以自愿认购为原则,力倡社会各界开展救灾工作。其中40%用于直接救济,60%用于以工代赈。虽然救灾工作时间紧迫,且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色彩,但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仍然组织有序。发行公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不仅帮助边区人民顺利渡过灾荒,也为华中自卫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晋冀鲁豫边区的建设过程为基础,聚焦红色工商业管理机构的组织编制工作,详细梳理和总结工商管理机构编制工作实践历程和发展规律及党对工商业工作的领导等内容,从中提炼经验启示,以期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在贯彻"三三制"原则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和地域特色。一方面,边区政权建设在面临日伪疯狂"扫荡",中心区暂时沦为游击区时,因地制宜地转换政权建设方式,采用培植"两面派"政权的方式坚持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为动员群众参加抗战,边区政府强调对村政权的改造,尽力将村政权改造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础财政制度的建设始终遵循着正规化的发展方向,并在正规化基础上追求财政行政工作的科学性。边区基础财政制度以预决算制度、会计及金库制度和审计制度作为正规化制度的基础,并通过村级财政的管理实现基层财政的正规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184 0 - 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 ,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 ,即1877- 1878年、1892 - 1893年、192 8- 192 9年。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人口大量死亡、流离 ,耕地荒芜 ,农业生产破坏 ,社会动荡。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 ,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我们认为 ,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 ,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造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晚清灾害频仍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 ,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