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知行合一等方面有所突破。但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探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互赢。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4年2月26日,国家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现代学徒制应以现代教育科学为指导,以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和学习者职业发展为目的,以系统培养为基本途径,以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多方面的协同创新进行学徒制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党建工作却处于相对较薄弱的环节.从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学徒制阶段,以借助"互联网+"构建"党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有效的现代学徒制学生党建考核评价体系,以构建"专业—支部"双轮共建的现代学...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3):120-121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新模式,本文阐述了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举措和实施步骤,实现校企共同构建"校企交替,岗位轮训"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原则,其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教学标准体系的制度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建设和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育人制度建设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多样化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和"十大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实现校企双赢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开展的内生动力。笔者作为学校校企合作专项工作的负责人,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以本校的校企合作为例,提出构建"四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1)"双主体育人";(2)"双身份管理";(3)"双导师教学";(4)"双合同保障";(5)校企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需要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工匠型"人才支撑。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深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应用型"定位,试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打造校企互聘的"双导师"队伍,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承担起"工匠型"人才培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建成"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开发校企合作的岗位—课程体...  相似文献   

10.
校企融通课程是现代学徒制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载体,而DACUM则满足高职药学校企融通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体、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互动、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课程组织以教学做一体为主导、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企双元为主体,是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建设的五大要求.基于DACUM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的实施要建立目标共赢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运行制度,构建校企共育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互利共享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校企融通课程资源,组建责任共担的高职药学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团队,实施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小班化试点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1+3+N"的试点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三段培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对其他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校企对接不紧密、合作内容单一、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提出以产业学院为牵引,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模式,统筹学校、企业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有效促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业岗位需求结构要素的全方...  相似文献   

13.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其次,介绍了现代学徒制运行成效,包括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共建;最后,分析了现代学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轨道交通信号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建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五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信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经验和创新点,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开展现代学徒制是“双高计划”建设期间的重点人才培养项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一线造船人才的重点专业,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差异,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新模式,推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加快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脚步。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8,(3):115-120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合作博弈即正和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通过构建基于合作博弈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机制,化解了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风险、降低了合作成本、取得了合作收益。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帮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树立主体地位,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该机制创新成果荣获201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7.
调查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在校高职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状况,分析高职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和期望以及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健全国家政策法规;校企层面深度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助推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代学徒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的内涵与特点,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主体双元、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机制,构建招生招工一体化"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学徒"双身份"的招生招工制度,实施"三站互动 分段轮换"的人才培养流程实践,开展国际标准的多方全过程学业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获得社会及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为以培养"德技双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顶层设计引领"双主体"育人的协同联动机制;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构建课程思政"双师型"队伍建设体系;统一评价标准,构建校企协同考核评价体...  相似文献   

20.
将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国情、现行教育制度等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以政府统筹和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烹饪专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结合培养、校企双导师制、校企融通考评等方式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