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误区 (一)组合论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组合论”认为,教师只要拥有设计、组织、预测、援助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只要拥有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能力加在一起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组合论”实质上是一种“加法”逻辑和“实体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联想、想像、直觉等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思想、新问题、新知识、新事物。这种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只是创造成分多少的差别而已。因此,作为科学教育的启蒙学科——低年级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现结合教学,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几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逻辑是成熟的学科。“非形式逻辑”无论怎样在“非”字上做文章,毕竟还要依赖于逻辑。“批判性思维”则不同,它不用考虑“非”字带来的麻烦和限制,甚至可以彻底摆脱逻辑。因此,“批判性思维”不是逻辑,至少可以不是逻辑。“批判性思维”本身又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主张它的人对它至今没有清楚的说明。因此,鼓吹把这样的东西作为逻辑课来开设,甚至用它来取代逻辑,乃是非常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储备(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思维水平(解决如何表达的问题)和心理素质(解决发挥程度的问题),决定着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在一个人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已定的情况下,决定其表达水平的就是其逻辑水平——换句话说,一个人(包括语文教师)失去了逻辑思辨能力,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灵魂。鉴于此,本刊“悦读提升”板块特别开设了“...  相似文献   

5.
在美术教育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认为:创造是南不合逻辑开始的,再经由逻辑的润色和整合,最终达到超越逻辑。人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思维的核心。由于美术教育本身所运用的媒体主要为具体形象的实物(这种“实体”也将包罗万象,千姿百态),因而,它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优于其他学科。美术创造上的表现应为多项发散性的,比如.《城市》这个题目,没有受到良好发散思维训练的学生,可能大部分会画成构图完整的全景(这是学生喜欢画的),很少会有“近景”式,“特写”式网景。  相似文献   

6.
张卫斌 《成才之路》2009,(29):64-65
数学世界中。异彩缤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其感受和意境就不一样。“高斯算百数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思维超人的高斯,超于繁冗的逐数相加。思索的焦点聚于侧面,发现了“与首末两数等距离的两数和等于首末两数和”,“短平快”地得到结果,像眼睛的侧视能力那样。利用“局外”信息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的一个新技巧——侧向思维。改换思维角度,正面受阻就侧面推敲,是创造的重要契机,因为它可以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习惯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对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有积极的一面,但它更有导致思维惰性和呆板的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不利于发展创造力。侧向思维具有挑战性,不迷信或满足于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不固步于常规思路,乐于创新;不为题型、公式所困惑,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桑红丽 《考试周刊》2012,(77):133-133
只要一提及思想品德课,大多数学生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字。那就是“背”。似乎像这种文科类的科目,多为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要下苦工多背一些就能轻松拿到高分。其实无论哪一科目都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不全是靠背的,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它更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准确地说,思想品德课教会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主题学习模式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 所谓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人们一般把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敏感性作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判断标准。”何克抗教授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论述,他指出“创造性思维”过程由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10.
伦理知识是关于信仰、信念的知识,而非价值中立的“信息”“符号”。并非伦理知识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中也蕴含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和信仰、信念。科学信仰应是价值理性的“名正”与工具理性的“言顺”统一的“名正言顺”的信仰和知识。知识的伦理性与能力性是相互作用的,知识伦理的科学化的基本保障是知识伦理的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教育目的、教育价值与作用、知识与能力关系、师生关系、教育公平正义、城乡教育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学知识的伦理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具有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加强教育学知识伦理的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的统一,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提高思维能力、转化思维方式,寻找教育学知识伦理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统一的新概念、新常识和新理论;妥善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增强面向未来和现代化的思维洞察力与领悟力。  相似文献   

11.
跨入新世纪,就是进入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的确定,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数学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发散性思维是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探索新知识或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具有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新观点)、创造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的基本特征。欲摆脱学生定势嗯维的模式,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探求新关系,提出新见解,提出新答案,提出新的处理方法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人类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它研究的并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创新一类的“创造技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是档案管理中创造活动的核心.本文就档案管理要突破思维障碍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思路,以此成为革新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许文 《物理教师》2009,30(7):16-17,19
1直觉思维的特点与作用 直觉(instuition)包含直观感觉和直观认识。直觉思维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它以已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从问题的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形式,对问题的求解产生突然顿悟,这种“直觉”的产生就是所谓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小学数学知识都是前人通过创新获得的知识精华,但看不到前人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新授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是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在这~环节中完成。因此,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给学生一把“会学”的金钥匙,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还要熟练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基于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凡不拘泥于死记书本知识,不依常规模仿练习,通过自己独立自主地观察、思考、计算、操作等活动,探索“新”知识、确定“新”思路、发现“新”规律、完成“新”设计、制作“新”作品、提出“新”问题、表达“新”观点等都是他们创新思维的显露。如何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注重问题的求异性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征之一。在教学中适时开展求异思维训练,是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