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高考福建省语文卷的第17题是一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很好、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试题。这道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这份试卷的一个亮点。这道题亮就亮在材料的选用上。既为语言文字运用,自然地就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考语文,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太简单。常听好多人抱怨语文考不好,细问之下,就会发现,抱怨的人大多从来不做或很少做语文试题。作为一个"光荣"上过高四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语文也是需要做题的,而且要会做题。语言文字运用,也即字音、字形和修改病句,这个除了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高一到高三,我做这类题几乎都是靠蒙的,结果第一年高考就吃了大亏,前三道题全错。高四吸取教训,平时做这一类型的题时,遇到不会的就拿  相似文献   

3.
绍兴市中考语文的探索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应该说绍兴市中考语文走得越来越接近语文课程的本真。那么,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会“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当然人人会说,但一落到语文教育实际,如何正确地运用就不能把握住了。由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今语文界,“人文性”被无限夸大拔高,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科独自担当的,是最基础的能力。只有守住那些最基本的道,把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才能把思维训练,审美培养,文化自信都立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从2021年全国高考命制的几套语文试题看来,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分语言文字运用I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部分考查。有的语言文字运用I采用2(客观题)+1(主观题)形式,语言文字运用Ⅱ采用1(客观题)+1(主观题)形式,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有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采用3+2形式,即语言文字运用I采用三个客观题形式,语言文字运用Ⅱ采用两个主观题形式,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Ⅱ卷。  相似文献   

6.
王文槐 《甘肃教育》2013,(1):63-65,76
一、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结构特点分析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共150分,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全卷有六道大题,18道小题,其中第I卷为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四道大题,共70分;第II卷为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道大题,共80分。试卷结构具体如下:认真分析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可以看出新课标全国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文字运用题赋20分,其占比权重与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诗文三大阅读板块基本持平,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三大阅读的“稳中求变”相比,每年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总能让人耳目一新。2023年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更是一道“新”意满满的好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试题结构上的改变近三年全国高考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几乎都是由Ⅰ和Ⅱ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是“一拖二”或“一拖三”的题型,而今年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采用了“一拖五”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教学中“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语言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可见,大纲是十分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而忽视了语言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大。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变化不少,让广大师生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在作品的选材上,一改往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而变为外国文学名著的节选。其中第13题问"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道题是非常有难度的,很多考生对这道题的理解似是而非,有如雾里看花,觉得好像和某些知识点有关,但又没有把握或者答得不确切。其实,考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情有可原的,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了考生的困扰。一、命题者选材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杨晓勇 《高中生》2011,(11):4-4
2011年高考,部分语文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大题出现题量减少、分值下调的情况。比如湖南语文卷,此题由2010年高考的5道小题、总分15分,调整为4道小题、总分12分。一些省市选择将字音与字形轮换进行考查。由于字形可以放到作文中进行考查,所以字音被考查的频率比较高。总结起来,高考字音题的考查规律有如下几条。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国的高考试题,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的。然而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的第6小题,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确实太使人感到遗憾了。(这道试题见第25、26页) 很显然,这道题是要考查考生分析多重复句的能力的。从教纲和教材的要求来看,这一考查无疑是正确的,而且题中所选用的材料——一个由6个分句组成的多重复句,也是很规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是出在供考生选择答案的四个选项上。这四个选项竟没有一  相似文献   

12.
一道有缺陷的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如东县赵荣民1996年高考语文卷第14题是:《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这道考...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的高考语文大纲出台之后,许多名师都纷纷预测,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大题中,很可能有所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谜语,尤其是字谜。会不会是一匹“黑马”?作这样的揣测,是有一定依据的。有人形象地将语言文字运用这道大题称之为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试验田”,比较新颖的、突破性的题型都源自这块“试验田”。早期的通知、请帖、漫画,近年的对联、短信、广告用语等等,无一例外。  相似文献   

14.
2002年颁布的高考语文新考纲将语文试卷第Ⅰ卷客观题由原来的60分改为45分,全卷题量由原来的28道题减为26道题。这是自“3+2”高考改革以来,语文试卷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意味着高考语文试卷将进一步走向客观、公正和成熟,也预示着语文教学将更加趋向于理性化、人文化和实用化。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语文意识?有人认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就是语文意识.关于这个话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①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种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这是长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所形成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说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其实,确切地说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语文这一门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孩子不把学习语文当回事,归根结底,是这些学生还看不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平时的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懂得语文从生活中来,同时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而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实践之道。笔者认为: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细细揣摩领悟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是最恰当的。本文就将针对上述观点,展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之一,与9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相较,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保持了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符合教纲和考纲的要求,难易适中,有利于选拔人才,也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说95年的《〈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序》(节录)的现代文阅读题是“品位高导向明”(参见拙文《品位高导向明》,《考试》1995年4期)的话,那么今年的《贝多芬之谜》现代文阅读题则是稳中有变,能力至上的一道高质量题。下面就是这道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一份小学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引起了阅卷老师的争论。这道题是这样的;“(只有、只  相似文献   

20.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8题是一道发人深省的试题。原题如下: 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答案是C。A、B、D每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语言文字规范承认这个现实,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几种)同义形式。 不少人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理解为正字正音、正确地遣词造句、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试卷中第1—6题所检测的内容。其实,这只是静态的语言文字规范。第8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