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孤岛油田西区Ng3—6储层疏松易出砂,油层非均质严重,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层已存在次生大孔道或高渗透带,为进一步提注聚效果,在注聚前应用PI决策技术优选调剖井,确定了“多段塞组合”调剖工艺技术。现场施工调剖12口注入井,油压上升2.54MPa,达到封堵大孔道或高渗透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藏(≤70℃),常规调剖调驱技术具有以下局限性:常规酚醛树脂类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好、封堵性强、稳定性好,但成胶温度在70℃以上,在低温(≤70℃)下成胶强度低甚至无法成胶;受长期注水开发影响,低温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逐步向深部富集,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发育程度高,因此亟需开发兼具更好深部运移能力与更高封堵能力的深部调驱体系;低温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油水流度比高,原油启动难度大,亟待开发适应性更强的高效驱油体系,提高对低温油藏原油驱油效率,同时深入研究驱油剂作用机理,获得可形成较高强度W/O型乳状液的高效驱油剂,提高对高含油饱和度深部液流转向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锦16兴隆台油层是欢西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期"。在油公司的统筹安排下,锦16兴近年来实施了由单一注水开发向泡沫驱、二元驱、细分调注水、调驱等多元开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调驱可行性分析,在二层系开辟化学驱的同时,2010年在一层系实施了5井组调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调驱效果,对原调驱设计进行了优化完善,主要包括剩余油分布研究、调驱体系选择、调驱层系配置等方面,在三层系优化实施了3井组,截至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内江科技》2016,(12):26-28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常见注入水无法驱油、单层突进或油层射孔出水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不够精细。对老井中的常规测井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流动单元划分与识别、井间对比与预测等技术和方法,在提高其纵向分辨率基础上,从流动性能角度细分储层,并对井间不同流动性能带进行分析预测,可以为油田注采调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实际应用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05年的调剖井及其连通油井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油田采收率的不断提高,注水井化学浅调剖技术措施效果已由增油控水向控水稳油、控制井区含水上升速度上转移.注水井化学浅调剖后虽然连通油井产油量增加,但是,随着油田采收率的不断加大,连通油井增油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素梅 《内江科技》2006,27(9):134-134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注聚区于2002年11月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应用注聚剖面和吸水剖面资料,通过分析注水井各层2的吸水状况、油水井连通关系、油井受效和油层水淹状况,指导了油水井配产配注、调剖、补孔等调整措施,保证了区块转水驱期间产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郑力军  杨棠英  张涛 《内江科技》2011,32(7):138+82-138,82
本文针对氮气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泡沫体系的适用温度范围约为50℃-60℃,耐盐性能达到120000mg/L。随产水率的提高,泡沫驱油采收率逐渐增大,油田含水在80%以上时适合实施泡沫驱。泡沫驱可在较大的极差范围内起到较好的调剖增油效果,适用的地层渗透率极差范围为3-12。  相似文献   

8.
张先进 《内江科技》2014,(1):135-136
<正>调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稳油控水措施,在我国各大油田已被广泛应用。调剖对高渗透层或者大孔道产生封堵效果,从而改善吸水剖面,同时提高了该层的注水启动压力,改变水的流动方向,扩大了波及面积,提高了水驱采收效率,延长了油田的稳产期。本文调研了调剖的意义及国内外常用的调剖技术及化学药剂,为高效开发油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牟娜丽 《今日科苑》2007,(18):185-185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聚合物前深度调剖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并对水驱、聚合物驱、调剖水驱、调剖聚驱等驱油方案进行了对比计算,为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隋小兵 《内江科技》2006,27(9):131-131,99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单元后续水驱阶段是注聚增油的重要阶段在后续水驱阶段实施分流线补孔挖潜.结合调剖堵水强化低效井提液.均衡注采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增油效果。本文以七区西5^2+3北部工业扩大注聚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1.
张宁 《内江科技》2014,(1):65-66
<正>孤东油田二区注聚区于2004年12月开始实施注聚开发,2011年6月整体进入后续水驱阶段。转后续水驱后,单元存在平面层间注水差异大,细分井测试问题频繁,局部井网不完善等问题,含水回返速度快,产量递减大。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实施了调剖、细分注水、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注采调配等治理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聚合物驱效果,提高了单元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油田的开发必须注水。注水井调剖的目的是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结构,改善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注水效率,这是油田高含水期实现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从注水井注入调剖剂,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波及面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油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认识油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研究油藏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相比,具有考虑因素多,可以设计多种开发方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赵108断块油藏地质条件,采用可动凝胶和网状树脂相结合的复合深部调驱技术,对6口注水井进行调剖.通过对深度调剖井组进行注采分析,进行调驱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复合调驱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和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区剩余油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通过小区块注水井调剖,挖掘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尤其高含水井组),可以将厚油层内部的高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得到提升,使动用较差的油层得到动用(从而挖掘这部分剩余油),最终调剖区块开发效果变好,既产液量下降,产量稳定,含水下降,流压下降。  相似文献   

15.
针对砂岩油田水驱开发后期特点,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开发应用丙烯酰胺单体聚合浅部调剖技术和预交联颗粒凝胶深部调剖技术,并进行了区块化学调剖现场试验,有效地解决水驱后期出现的层内、层间矛盾,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是以聚合物水溶液为驱油剂的一种三次采油技术。为了改善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桩106南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该单元经过堵水调剖、归位射孔等前期工作后,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聚合物驱油开发。2007年6月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日产油水平由146t/d上升到184t/d,综合含水由92.7%下降到88.8%,累积增油81260t,反映了注聚见效的特征,为下一步该单元的三次采油扩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化,杏六区东部I块主力油层(PI1-3)已转为三元驱开采。水驱油水井主力油层实施封堵,开发形势呈现出产液量下降,产油下降,含水上升的局面。通过对区块内30口水井采取细分调整,优化注水结构,在实施高效精细注水的同时适时对油井措施挖潜,有效地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了水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步入特高含水期,特别是水驱油田多套层系组合开发,各类油层沉积环境、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油性的不同,使各类油层在长时间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用状况、剩余潜力存在迥并,低效循环井、层数也将逐年增加。油层发育的不连续性。剩余油分布越来越零散,层间和平面之间的压力差异矛盾日益加剧。为了解决压力差异大这一问题,在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油层动用状况、套损情况以及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异常高压层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节能降耗,我们实施了高压层减水,进而做好压力系统调整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杜813兴隆台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同时受到层间差异影响,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逐渐突出。针对上述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油井回采能力,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对比累增油1635t,创效208万元,投入出产比1:2.54,取得良好的措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含水逐年上升,层间、层内、平面矛盾越来越大,深化调整注水结构势在必行。在各类注水井调整措施的效果对比中发现,压裂、酸化仅能起到改善中低渗透层吸水能力的单方面作用,对高强度吸水层不能起到根治作用,而浅调剖技术,恰能够通过封堵大孔道,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发挥出高、低渗透层同时治理的双重作用,可有效改善注水剖面。为此,我们加大了调剖井的现场应用及跟踪力度,并对浅调剖井在各类油层中的开发规律进行总结、认识,为高含水后期针对不同层系合理推广该项技术提供实际应用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