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来了”除了可以用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之外,还可以用为表示责怨义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又来了”的组合较早出现于明末,其中的“来”是一个代动词,而不是行为动词。“又来了”虚化的动因有三个:(1)句法动因——结构压缩;(2)语义动因——概指义的主观化;(3)语用动因——降低面子威胁。“又来了”的语用功能有三个:行域层面的责怨;知域层面的否定;言域层面的劝谏。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充分占有语料的基础上对“干脆”作一全面的考察。语义方面,“干脆”表示当事人面对一个针对性事件,做出一种果决性选择行为。由于语境的不同,果决性有时表现为消极的极端性与无奈性;有时表现为积极的彻底性与有效性。篇章位置方面,“干脆”句总处于相关选择项的末项位置,且“干脆”有时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干脆”的后续成分丰富,这些成分必须具有主观处置义,主要谓语必须是动词性的而不能是形容词的,且必须是具有主观处置义的自主动词。  相似文献   

3.
在行、知、言三域的框架下,“也就是”是由概括说明义(行域)、主观小量义(知域)、唯一排他义(言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构式系统。其中,行域说明义为基础义,经过基础义原型构式的高频使用,配合语境吸收以及构式压制的相互作用,引申出知域贬抑义,再衍生出言域凸显义。“也就是”的话语功能可分为行域注解、总结功能、知域贬抑功能以及言域排他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功能句法中“主从关系”的若干问题,作者认为:(1)功能句法中的“主从关系”不同于传统语法的“主从关系”;(2)“主从关系”不妨看作是“内嵌”的一种形式;(3)小句复合体不是“高于”小句的句法单位,小句的成分可以由词组/短语体现(这个词组/短语还可以内嵌有同级的词组/短语或高一级的小句),也可以由小句体现(即小句平面上的内嵌);(4)韩礼德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表示的是并列关系的小句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面概括内嵌小句与相关小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6.
表“骗”义的“脱、赚”分别为“詑、詀正(譧俗)”的记音词.“脱”本体义中的“失去、避开”意象、“赚”本体义中的“获得”意象均和欺骗概念有着客观存在或人们主观臆想的联系.“脱、赚”之“骗”义的产生,演变的主要动因是记音,演变的机制是概念整合,“詑、詀正(譧俗)”的“骗”义被整合进入记音词“脱、赚”的本体义域,演变的结果是“脱、赚”在本体义域的基础上获得了“骗”的新创义.  相似文献   

7.
指类句中的指类成分,在指类句全称量词辖域的作用下,进行空间概念实体的整合,形成辖域下的映射,构成命题判断,在语篇中形成概念实体的心理表征。作为语法标记的全称量词,对指类成分中的主题堆栈进行选择,主题的关涉性和可及性是选择依据。指类句命题判断之间逻辑语义关系,体现为命题和命题之间的蕴含、规约和衍推关系,达到概念解码和意义识解的目的,从而在微观层面促进语篇的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8.
短语“咬死猎人的狗”是典型的多义短语.一直以来它被认为是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语,或是理解为“狗咬死了猎人”,或是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但本文认为,人们忽视了多义词“咬死”对句义的影响. “咬死猎人的狗”可以理解为五种含义:(1)狗咬死了猎人;(2)猎人的狗被咬死了;(3)认定了就是猎人的狗;(4)猎人的狗被死死地咬住;(5)狗死死地咬住猎人.  相似文献   

9.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稍微"和"多少"既有很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语义角度看它们都既可以表示比较义,也可以表示非比较义,区别在于"稍微"是单纯地侧重于表现程度量级的轻微,而"多少"还可表示对某事物具有属性的肯定.从句法功能角度看,它们都能修饰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区别体现在:(1)对呼应成分的依赖程度不同;(2)修饰名词性成分情况不同;(3)用于已然、未然情况不同;(4)修饰否定形式情况不同;(5)与能愿动词共现时,位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是一则转折句式的广告语,但同一般的转折句相比有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它在语境中产生的两种意义:表层的"劝告、关怀"义,针对消费者,以语句后一部分为重心;深层的"夸赞"义,针对劲酒产品,以语句前一部分为重心。本文认为语句前一部分传达的深层义才是真正的语义重点,转折句所规定的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本文还从语境、角色、语气三个角度对这则广告语进行了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可”表示转折义时,有人认为它是副词,有人认为它是连词。这关系到副词和连词的判断标准,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进行区分。其中,句法位置是判定基础,语义内容是附加条件,语用功能是背景验证。一般来说,“可”居于主语前是连词,居于主语后是副词,在对比语境中突显话题焦点的是关联副词,在无对比语境中突显话题的是语气副词,此时,“可”表强调义。  相似文献   

13.
“能V多少(就)V多少”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结构,结构义为前项“V多少”指出前提条件,后项“(就)V多少”表达认可和接受。结构对数量的倾向性是语境赋予的,是“多少”对举表不定指的体现,其本身对数量没有倾向性,这种无倾向性使得该结构在语境中呈现认可大量、勉强认可小量和认可任何量三种含义。  相似文献   

14.
“的确”在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它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其具体的篇章衔接方式包括直引式、截取式、概述式和其他类等。从共时角度看,它具有表确认和表强调的双重主观性,在某些语境下它还具有交互主观性;从历时角度看,它经历了从形容词到饰谓副词,再到饰句副词,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观化过程,其间伴随着概念义的减弱、主观性的增强以及修饰辖域的不断扩大。最后,跨语言的比较表明,汉语“的确”的演变还具有类型学共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说实话”由句内成分到句外成分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说实话”的虚化经历了行域、知域和言域3个阶段;其之所以虚化为话语标记,有自身语义的原因,也有语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但却”与“但……却”及关联词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却”与“但……却”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关联词,它们的作用 除了与一般转折关联词一样,在复句中为分句分类,标明转折关系类型外,还起着协调语气, 凑成整个语句的舒缓、和谐语音的作用,即它们是语句意义构成和语音构成的重要因素.当然 在具体的语句当中,它们在表意上又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却”是将转折点与转折界线重合,意 义比单独的“但”或“却”都重.而“但……却”则是分别在同一语句的不同地方标明转折点 与转折界线,其作用主要在于“节律调整”,意义上为双重转折。  相似文献   

17.
陈玉驹 《新高考》2007,(Z1):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义,即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把握语境是关键所在。结合“语境”做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其基本原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  相似文献   

18.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多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解题时可根据语境、语法结构作出分析判断,这样既准确又稳当。下面以“且”字为例,作简单分析。“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二)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表示先让步,后推一层,相当于“尚且”。区分这两类主要是看“且”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从它后面所跟的词的词性来确定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一般说来“且”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且”为副词;否则,它…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句成分”是现代汉语句子中依附于命题结构的情态。语境和语气上人有必不可少的完句作用。外显子句中的完句分包括客观的时体范畴、量度范畴以及主观的能愿范畴、模态范畴。完成分的研究将有助于汉语句子语义研究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