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时物量词是借名词表示量词的语法功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的语义特征考察,熟知的、无指的、典型的名词具有作临时物量词的条件;具有空间义的名词可以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的形状是典型的、稳定的可借为临时物量词.  相似文献   

2.
描述性的传统语法强调限定词形式表层的功能和语义分析,缺乏深层的语用和认知阐释,限定词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本文从对言说对象的表达,即名词的语用认知视角考察限定词,认为限定词的限定意义在于对言语对象的指称,把限定词定义为名词的语用标记功能词汇,分析限定词指称事物的方式,即通过数量和位置范围的标记指称事物的存在。限定词指称事物具有层级性特征,这种层级性决定了限定词间的搭配和排斥,最后阐释不同限定词间的搭配和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3.
赣南客家方言里的处所介词很丰富,有"在"、"到"、"的"、"来"、"过"、"去"等,大多数可以介引名词,表示客体存在的处所或位移的目标,从它的来源和语法使用特点上可以看出客家方言纵向沉积的多次性和横向融合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通过界限性、内部构成特点、可数性来解析物质名词和可数名词,以及它们的不同语法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名词在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汉语的名词在个指亭物方面,有一类总不能以光杆形式存在,而必加数量信息词语的名词,它们总是专门表达对事物的个体指称.这种指称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个体化事物”名词,它们总表示“个体化”的事物意义,总指称个体化的事物.这样在名词内部,形成了对事物指称的三种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三大范畴:普通名词、类别义名词、个体化事物名词.其中类别义名词与个体化事物名词构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一对对立的语义语法范畴,而普通名词居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认知语义关系入手.在词的层面对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英语名词短语中修饰语和名词之间存在着永久性和暂时性两种从属语义关系,这两种关系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特性与事物主体从属之间关系的认知,并对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表示事物永久性特征的词作前置修饰语,表示事物暂时性特征的词作后置修饰语.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认知语法框架下探讨了前置修饰语形容词的主观性与位置分布的关系,沿用R.Dirven将其用法分为事物类、等级类、事件类、限定词类的做法,对其重新进行了认知解读。这四类形容词依次从右向左分布在名词短语的前置修饰区,这与认知语法中的名词短语的成分(具体化、事例、量化和语境定位)存在着共通之处:从右向左,其成分主观性依次增强。研究发现,这四类形容词从右向左的分布不仅构成了一个稳定性由强到弱的连续统,而且构成了一个主观性由低到高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9.
王红侠 《文教资料》2014,(21):42-43
无量名词在数量上并不是"极个别的",而是仅次于个体名词的一类名词。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无量名词,发现无量名词中的量度名词有一维的"量"语义特征,无量名词中的范围名词有一维的范围性,这不同于有量名词中的有界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三维空间性和有量名词中无界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物质性和可重复性。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在无量名词的全称范围名词中有所体现,一般用显著度较高的部分转指整体。  相似文献   

10.
名助词“的”与“的”字短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名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名助词“的”是专指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的助词。这种由“的”和它前面的实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在结构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省略了中心语。“的”作为使整个语法单位名词化的标志,同前面的词语结合稳定,不能省去。 在意义上,它用对事物的修饰和限定来表示事物本身。它所指称的事物有较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夏云秀  万芸 《考试周刊》2014,(45):82-84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的两大基本词类,历来学者们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缺乏在名词和动词的根本词类属性的基础上识解其特性。作者在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阐释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框架理论,对动词和名词两大基本词类进行识解分析,指出名词以物质实体为原型,凸显事物;动词以力的作用为原型,凸显过程,描述二者以实物在空间里接触为原型,以便探析实体在域内相互作用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属性本质和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引言 空间性是名词的典型性特征,而时间性则是动词的典型性特征.名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弱化空间性而具有时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时间性.能够具有时间性的那部分普通名词,要么是在其词汇义素结构内含有时间性义素的因素,要么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将其放入外部世界的某个流程中而使之具有了顺序义义素.所以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是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其时间性义素体现在名词的词义结构中;外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其时间性义素是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来的.部分名词时间性特征的认知获得主要是指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特征的获得.可以说,人类认知是造成外在时间性名词获得时间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龙文村是玉林市最北端高峰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流行客家方言.以此为点分析龙文村客家方言的人称代词形式和语法功能,总结得出龙文村客家方言的人称代词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主要对名词化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由于大多教研究者受制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客观主义语法观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语法的主观运用受制于汉语缺乏形态这一事实,因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认知成果,语言的形态体现了这个民族是如何看待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基本概念,从界限性、内部构成特点及可数性三个维度,对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影片《听不到的说话》中的聋人手语,可以归纳出聋人手语表达的形象性、简缩性、语法特殊性三个主要特点.其中形象性体现在:模仿事物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神态,使表达形象、丰富;名词表述动作化,使名词表达更加形象、准确;动词表达中的方向性,使动作表述更加生动、直观.简缩性体现在:一个手势表达多个汉字、一句话或多个词语;表达中省略程度副词、语气助词;表达中省略虚词、量词;对现场事物直接指代表示.语法特殊性体现在:谓语动词置后现象;定语、状语等修饰词置后现象;在句末表示肯定、否定及疑问.  相似文献   

17.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途径,名词化来源于语法隐喻过程中的级转移和结构构型转移。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名词化现象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认为名词化现象是人类认知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名词化现象生成的认知基础在于名词的本身固有的认知语义特征,是"事件域"内部视角的变化以及主观认知客观世界时表达突显目的的结果,除此之外,名词化是经济原则优选于象似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通过阐释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的差异及其转化的条件,说明了发生转化的原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赋予了名词属性,同一名词可能具有"两重性"属性即"有界性"与"无界性",当人们对同一名词的认知发生改变时其"有界性"与"无界性"也会发生相应程度的转化并通过不同的语言结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语法隐喻理论是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引进介绍,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对它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韩礼德论述的不彻底性和含糊性,语法隐喻在国内的研究远未达成共识.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而且在同其他理论如名词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等的关系方面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派生出不同的词法特征,如名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助词性、连词性等。这不仅仅是历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只是它们分化的方向之一。通过考察,文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是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的词法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