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们编著的史书《春秋》 ,是一部断代的编年史。因为是按年编写的 ,所以书名取一年四季中的春秋二字。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史 ,但除鲁国这部《春秋》外 ,其余皆失传。鲁国的《春秋》共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 ,从公元前 72 2年 (鲁隐公元年 )到公元前 4 79年(鲁哀公十六年 )。该史书中 ,虽然按鲁国的历史年代记事 ,但因为涉及这个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历史 ,所以人们称那个朝代为春秋。据传说孔子曾对鲁国《春秋》作过修订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故称《春秋经》。这部历史书文字过于简单 ,很难使人看懂当时社会活…  相似文献   

2.
史飞翔 《教师》2014,(5):1-1
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些历史依靠史书的记载保存、流传下来。最早的历史著作有《尚书》、《春秋》等,但它们对历史的记载要么不够完整,要么不够纯正,所以最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具有最古和最丰富的史籍历史是记载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原始社会只有考古资料的遗留而没有成文的历史,殷商的甲骨文也只是一种史料,并非史书。中国成文的史籍以《尚书》为最古。据说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的典故,加以删订,始于虞唐。终于秦穆公时代,因为它是纪载上古的事,就称为《尚(上)书》。其次,《春秋》也是最古的史书。周代列国都有国史,如楚之梼兀,晋之乘,其余各国都称为《春秋》。墨子《明鬼篇》说: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佚文又说:吾见百国《春秋》。所以名为《春秋》,不过逐年纪事。以春包  相似文献   

5.
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西周金文资料中所记述事件的开头往往有年、月、月相、干支日,用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常常记载相当于后世"起居注"形式的时王活动以及国家大事;还常有大事系"年"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已具有选择一件大事作为某年标志的历史意识。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时的人们要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记住那些发生了历史大事及其相应年岁的历史观念,而这种历史大事和相应的年岁正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由此可见《春秋》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在西周时已经基本酝酿成熟了,但西周还未出现有体系的史书。我国重视历史事件时间要素的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和文学著作,对处于衰亡期的春秋贵族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载和剖析,是一部春秋贵族的衰亡史和贵族末世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学的最高成就。历来《左传》研究者都注重它的史料价值,如杜预《春秋释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为研究《左传》提供了很大方便。张树国先生的《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左传)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结合西方理论从历史叙事角度研究《左传》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春秋穀梁传》与文学相关的史学成就包括其解史特点、历史观、文体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解史特点包括"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惩恶扬善、崇尚简洁四个方面;《春秋穀梁传》历史观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大程度上关注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春秋穀梁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而且发展了编年体;《春秋穀梁传》的结构方式是二级结构方式。《春秋穀梁传》不仅在史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9.
国学小常识     
关于"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类别。  相似文献   

10.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6,(4):18-21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各以为是,至今无定论。从《春秋》经传字例、《春秋》经传书法、周王室在东迁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各方面考察,缓葬之说既符合《春秋》经义,也符合当时周王室实际。  相似文献   

12.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春秋”是一个常用的词。你知道吗?它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它可用来代指时间,指整个一年。例:蝼蛄不知春秋。弹指间便是十个春秋。它用以指人的年岁。例:春秋方盛(正当壮年)。春秋鼎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它特指孔子编修的一部史书,即《春秋》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指编年体史书,或用作历史掌故著作的名称。例:《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属编年体的史书,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它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有关侠闻琐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汉初研究《春秋》的只有“公羊”、“谷梁”两家,立于学官。东汉时逐渐通行《左传》。它与《公羊》、《谷梁》并称《春秋》三传。作者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左丘为复性,明为名。相传曾为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因目盲,后人称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科书中的多说现象由来已久。所谓多说现象,是指在同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年代、地名、人物和事件,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说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字互异",我们称之谓"多说现象"。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正文一说,注释为另一说的。如,正文:整个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注释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又如,正文: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老子所著。注释为,《道德经》又名《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称作《德道经》。在正文中也有二说的。如司马迁的生年,教科书上写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年——?年),字子长。还有,初中中国历史课本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中历史课本中则说成是甲午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6.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山西师大学报》第一期刊登了张有智的《春秋五霸正名》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各大学历史讲义和名家专著对“春秋五霸”众说纷纭,是由于东汉章帝时期“白虎观会议”和东汉经学家赵歧注《孟子》所导致的。“春秋五霸”实际上早已在战国时期就十分明确了。因此,他认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孔子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传授弟子,其中《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而《春秋》则记录了鲁国的历史。这是迄今可查的最早的历史教材。从那时起至今天,我国的历史教育绵延不绝,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孟子对《春秋》微言以明王事的提挈后,司马迁是揭示《春秋》书法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又一人。《春秋》书法不仅用来解读《春秋》大义,而且是理解《史记》的指南针。《春秋》与《史记》非唯体裁有别,宗旨也异趣:前者以明王事昭戒为目标,后者旨在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缘此,司马迁于继承中有新变,做了相应的改良。文章结合"属辞比事"与《春秋》"四例",论析《李将军列传》如何运用《春秋》书法。  相似文献   

20.
话“四季”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实际上现在也还有人在仿古用春秋表年。后来历法日渐详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因为这秋冬是由春夏分出来的,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就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按夏历,一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每季的第一、二、三月份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即一至十二月依次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