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背景与理念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科学史,每一次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结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  相似文献   

3.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可见,"设置疑问"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历史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巧妙设疑,恰到好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方法","要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智慧火花,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8.
陈聚华 《考试周刊》2014,(63):70-70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方法","要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相似文献   

9.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识。孔子提倡"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卢春晖 《家教世界》2013,(4):252-253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疑"与"问"的重视。这里的"疑"与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端,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2.
赵桂侠 《陕西教育》2007,(10):35-35
"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循疑而进,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构建知识,充分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7,(9)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曹红菊  崔玉坤 《中国教师》2010,(Z1):208-208
<正>创新源于思维,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政治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走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而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古人云:"学者有疑,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才会动脑筋  相似文献   

18.
读书,贵在有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人们去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尝试"四疑"教学,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释疑巩固、置疑拓思.下面以正弦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四疑"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人们去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尝试"四疑"教学,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释疑巩固、置疑拓思.下面以正弦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四疑"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