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琼 《新闻世界》2012,(2):138-139
灾难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报道的专业性,要求其必须遵循审美原则,而注意力经济时代则推动着其审美发展。它的美学属性集中展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和内容上。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把握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版式设计的明晰感以及标题制作的"意境美"。在内容上,则需要让事实说话、确保平衡以及以人为本,从而真正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和谐美以及人性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17分钟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2分钟后发出中文简明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地震消息,同时开展了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受众传送灾情,报道救援情况。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及3月的“西藏事件”,新闻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3.
度是哲学范畴中的重要内容,度能够对事物的发展状态起到稳定的作用。超过一定的度,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并且质变的结果并不一定是进步的。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度十分重视,在火灾新闻报道中也应提高对度的重视程度。在报道火灾新闻时,不论是先进典型的报道还是批评报道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起到反作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能说过头话,故意拔高或者贬低,当前一些媒体为了博观众的眼球,达到"宣传效果",做出一些过头的火灾新闻报道,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就火灾新闻报道中关于"度"的把握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的维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头七”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罕见的灾难突袭中国——四川西部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震中汶川县。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十一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截至5月28日,地震已造成68109人遇难,364552人受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奋起抗灾救灾,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这场灾难中,媒体有不俗的表现:从新闻管理到。媒体表达;从传播方式到表达内容;从传统媒体到广义媒介,多维的方向、角度观察。充分展示了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悲怆、哀痛、苦难;讴歌了救援人员的坚毅、勇敢、顽强! 谨以此文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致哀!  相似文献   

5.
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给人类造成灾难事件的报道。因而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对人类有着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历史,灾难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活动的焦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从泰坦尼克号撞船到“9·11事件”,从唐山大地震到“非典”流行,正反两方面经验都告诉我们,如果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媒体就失去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当地时间2004年10月23日17时56分左右,日本新潟县发生里氏6.8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24日23时,日本新潟地震已造成22人死亡,2000人受伤,591栋住宅和1000栋建筑受到不同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度、时、效"的角度,以交通广播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交通广播新闻报道把握"度、时、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把握"度、时、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于推动交通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从小处着眼,捕捉普通人、平凡事背后蕴含的重大意义,揭示较大主题,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对"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内涵、作用及运用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不仅带给灾区人民永久的痛,也给善良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在这次特大灾难面前,中国新闻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团结国人、激励士气、弘扬爱国主义、彰显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起到了中国媒体的特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情”是创作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创作。家事新闻的写作也不例外,情感是家事新闻采写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关涉着家事新闻报道的成败。用“情”贯穿的家事新闻,或以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给人以警醒、深思,或以人物的顽强自立给人以感染、感动,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给人以鼓舞、激励。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电视媒体在灾难新闻直播中,无论是报道方式与风格都有了显著变化。其中,出镜女记者数量增加,笔者从这一细节出发,通过分析近年有深远影响的直播报道,探讨女性在灾难报道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展现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今传媒》2020,28(5):16-18
当前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对新闻伦理失范的关注点很少触及以传播正能量为目的的"暖新闻"。因此,本文结合"新冠"肺炎期间具有争议的"暖新闻",发现其存在缺乏人文关怀、过度消费女性及忽视公众情绪的问题,这可能引发负面传播效应、报道框架僵化和假新闻泛滥等问题。"暖新闻"的伦理失范折射出当前社会的伦理困境,本文则为学界和业界的新闻伦理构建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军地媒体对双拥工作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都不惜版面、时段给予大力宣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笔在分管双拥工作的宣传中,发现个别军地新闻人员在撰写稿件时,由于受职业、专业知识、地理环境和有关规定的局限,没能够把握好双拥报道中的“度”,致使发表的有关稿件出现了纰漏和失误,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要把握好双拥报道中的“度”,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近年来新闻报道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的考验,对于我们这些在新闻采编一线从业多年的记者来说,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也是值得在实际的采访报道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的课题。2013年6月,我接到了采写依兰县道台桥镇永丰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报道任务,这也让我对新闻报道"走转改"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16.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17.
18.
"点",即制高点,在网络信息时代,新闻报道要想方设法占领制高点,不仅要追求单篇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议题设置的主导权,提高设置议题的能力和水平;"线",指的是底线,第一,必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第二,必须导向正确;"面",指的是面貌和面积,应倡导不拘一格编写报道,让报道的面目变得清新和鲜活起来,应倡导作品尽量扩充面积,即尽量扩大知识面和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9.
经过汶川大地震这一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国记者的整体形象有了质的提升.中国媒体的公信力有了提高。笔者认为,面对灾难事件的突如其来.以中央媒体为代表的应急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但从整体上说.尤其是一些地方媒体,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灾难报道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美国媒体“9.11”事件的报道和“9.11”五周年的纪念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与灾难事件纪念报道的差异,认为灾难事件报道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更注重深度分析和理性预测,提出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的具体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