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愉快的知识》,对罗马译者“征服“希腊的译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善恶的彼岸》,对德国译者的“意译“做法也颇为发难。尼采所谓“翻译即征服“,绝非本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纵论翻译,也与所谓尼采之“虚无主义“哲学无甚瓜葛。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亚明的翻译理论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来世"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派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理论,为中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以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深入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入侵"与"补偿"手段来左右译文的质量,以此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71):25-26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实践基础很深的翻译理论,它不但为翻译者树立了可行性的理想目标,而且指出了翻译过程的灵活多变性。本文旨在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进行译者的能动性研究,探讨译者如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异化背景下,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将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以最本土的方式呈现给西方读者,以此更好地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2.
试论翻译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翻译的标准。所谓原则,是就译者来说的,即译者在翻译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所谓标准,是就读者或评论家来说的,即评价译文优劣的标准。本文着重从译者的立场出发,在原则方面提出“信、达、切”三字,以供参考。近数十年来,翻译界一提到翻译的原则,总会想到清末民初严复(1853—1921)于1895年译述英国生物学家托·享·赫胥黎所著《天演论》时在《译例言》中所讲的“信”、  相似文献   

13.
常继林 《考试周刊》2014,(72):29-30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探究在《四十一炮》的英译过程中,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旨在对葛浩文翻译探究做出补充及改善,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单宇鑫 《海外英语》2013,(5X):146-147
长期以来,翻译活动被视为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程,该文介绍了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一书中提出的崭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即充满人文色彩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罗宾逊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体现,译者的身体感受、已有文化背景、甚至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都会在目标文本中展现出来。此外,该文也陈述了在《译者登场》中值得我们深思、商榷的几个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肖媛 《海外英语》2014,(4):130-131,136
翻译伦理针对的是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关系。而我们通过所说的翻译伦理更多的是译者的伦理。该文从信息流的输入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入手,以韦努蒂翻译伦理中的因地制宜伦理和"忠实"的伦理为理论指导,以翻译规范的目的 (明晰、真实、信任和理解)为框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几个译本进行比较,为今后译者提供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