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统治者重视马政,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马政制度.从马政的两个主要方面--牧马和市马可以考察北宋时期的马政制度.  相似文献   

2.
明代西北马政是明朝政治经营西北特别是巩固西北边防的重要步骤,而仆苑官牧制度则是西北马政重要内容,这些制度及其演变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西北马政始盛终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公元970年北宋建立至1127年结束,其存在的一百六十七年间夷狄威胁相伴始终,因此政府重视马政建设,并对马政之保马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主要从北宋保马法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和历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浅论.  相似文献   

4.
晚清在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的煎迫之下对马政先后进行了传统的整顿和近代的改革。同治年间发起的传统整顿在马政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建设上毫无建树,加之马政官员的因循亵玩,"搜军实""挽颓风"的愿望落空;光绪末期新政大潮中的马政近代改革在机构、制度乃至理念方面努力与世界同步,却由于财政的极度困顿、官僚整体性的麻木不仁和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马政日趋被边缘化等不利的外在环境的牵扯而流产。  相似文献   

5.
<正>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历史功绩,历来为我国史家所公认。可是,没过多久,北宋政权便出现了内外交困、“积弱”“积贫”等难以解决的矛盾,虽经范仲淹、王安石两次变法改革,也都相继以失败结束,最后导致了北宋覆亡。北宋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个政权和它所推行的政策,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适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马政”是“掌王马之政”的缩语,出自《周礼·夏官·校人》。马,《说文》、《释名》均音训为武也,马与武事有密切关系,故养马用马被称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周礼》中有很多淡及马政的条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关马政的制度。“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每厩为一闲。校人具体负责掌管马政,“政谓差择养乘之数也”。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的契丹归明人是指归附北宋的辽国人。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措施既受到归明人出身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北宋与辽国关系的影响。赐与田宅是安置契丹归明人最普遍的措施;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后代实行恩荫政策,归明人子孙在恩荫制度下可以继续享有录官、赐田等优惠政策,表明了北宋对契丹归明人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入閤仪"是一项在北宋前期施行的、有着唐朝制度来源的朝会仪式。本文以北宋前期张洎、宋庠、欧阳修三人对"入閤仪"的论述为切入点,讨论他们对"入閤仪"制度来源的不同认识,以及造成不同认识的原因。区别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入閤"一词从唐初至北宋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分别截取了"入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他们对在北宋时期是否继续施行、如何施行"入閤仪"有不同的主张,他们对"入閤仪"的解释不是对这一项朝会制度单纯的历史溯源,而是对"入閤仪"兴废主张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专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考点包括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制度以及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内容多且相互交错,在复习时应该理清思路,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看,北宋后期由蔡京所主持的"崇宁兴学"有其历史必然性.北宋长期以来的右文政策,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更趋完善,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兴盛以及北宋中期历次兴学已有的成就,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都为"崇宁兴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宋徽宗、蔡京等人借北宋后期加强思想专制的趋势,大兴党禁、打击异己,不自觉地促成了这种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清代马政,学者们从不同的着眼点虽已进行了若干研究:牧场、马队、马政机构、茶马之制等都有所涉猎,但总体上,对清代马政的现有研究还存在着就事论事、畸轻畸重以及缺乏全局观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东京都市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代表了当时旅游的最高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北宋整个政治、经济、外交形式和东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都是密切相关的。北宋时期稳定的政局、繁荣的经济、巨大的人口基数是当时旅游繁荣的前提,地主阶级的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北宋较为充裕的休假制度为这种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北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都市旅游的措施是当时东京旅游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看,北宋后期由蔡京所主持的“崇宁兴学”有其历史必然性。北宋长期以来的右文政策,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更趋完善,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兴盛以及北宋中期历次兴学已有的成就,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都为“崇宁兴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宋徽宗、蔡京等人借北宋后期加强思想专制的趋势,大兴党禁、打击异己,不自觉地促成了这种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宋时期的敬老养老体系堪称全面,形成了以孝亲教育为基础,以国家敬老尊老为表率,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以社会保障为补充的敬老尊老制度。  相似文献   

16.
北宋绍圣时期,朝廷恢复但未完全照搬熙丰时期的免役法。在具体执行免役法的过程中,仍保留了北宋熙丰、元祜时期的一些好的做法。因此,对北宋绍圣役法,我们应该作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简牍材料中有部分关于汉代马政的内容,本文通过梳理这些资料归纳了西汉时期马政的一些方面.包括饲料供给、马匹登记和疾病治疗等.  相似文献   

18.
明王朝自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都很重视西北边境地区的治理,而马政的实施则是其极为重要的强边御虏手段之一,也是明王朝历代君臣所共有的治边观念。在马政中,官牧和市马两种方法并行不悖,一度使明朝边备充裕;而到后来,由于所用非人,豪强侵夺,马政遂而衰败。马政制度从确立、实施、发展再到完善和逐渐衰败,既是明朝边疆安危的变化表现,也是明王朝整体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正>辽朝的畜牧业,为其社会经济的主体,养马业则是辽朝畜牧业的核心。故辽朝历代统治者一向极重视马政。辽朝养马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辽的强盛,加速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辽朝和北宋近二百年的和战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一历史问题,略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朝是从马上得天下的,故人关以后尤重马政。“马政之得失,首视乎牧场”。清政府曾先后在沿边口外设置了诸多官马厂,主要有太仆寺左右翼牧厂、上驷院各牧厂等。本文拟对太仆寺左右翼牧厂的规制、盛衰和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研究清代的牧厂与马政。一入关前,后金、清统治者主要靠畜养、俘获、贡献等途径,解决马匹的来源。其时已经有了马厂。入关后,又沿袭明制设御马监、太仆寺等衙门掌马政。建立最早的马厂是兵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