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常常惊叹那些不凡的创造发明家们过人的创造力和杰出的聪明才智。其实如果我们沿着他们成长的足迹溯源而上,就不难发现,最原始的激发他们创造欲望的点点滴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些生活细节,只是身边的“大人”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开启他们智慧的一个个机会而已。如果我们也留心起来,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也会因之而“提早”聪明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习作的要求,首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想写、乐写。是的,对于初学作文的同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当前,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会犯难。究其原因:一是心里害怕。他们觉得习作要求不可企及,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大学里的极端事件一再发生,并且在前不久超越了个人化的“坠亡”,演化成直接影响到校园道德,损害同学之间最基本信任关系的令人发指也令人痛心的投毒杀人。在中国,每遇到极端事件发生,也往往是反思之时。从类似事件频繁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应试的一代”正在以他们的极端行为倒逼大学实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现象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当课堂练习或课堂作业结束后,同桌或前后座的同学之间总喜欢互相议论,争执一番。此时,有的教师因怕影响课堂纪律,怕浪费教学时间而加以呵斥禁止。笔者以为,不妨就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议一议,争一争,此时有声胜无声。习题练习完后,学生急需知道是对还是错,他们求正心切。教师可让他们对一对,议一议,使他们在争解法,校正答案的过程中,各种思维火花相互碰撞。能产生因“共振”而产生的“增值”效应——知道错了想了解应该怎样做,形成“纠错”的积极心理状态;处于似懂非懂状态的学生。可能因同学的点拨而产生“顿悟”现象,这种“悟”出的知识比老师讲懂的知识,更具潜在的功效;而做对的同学也能在争辩的氛围中体味到成功的乐趣,进发出无比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6.
现象一:在日常敦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以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则不失为是在这方面的有效举措。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课堂讨论往往存在“自由式”、“随意式”和流于形式的弊端。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笔…  相似文献   

8.
<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对象.很多同学会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然而一旦它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的时候就无处下手,找不到等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志 《成才之路》2009,(29):I0009-I0009
“赏识”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以为赏识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努力而得到教师赞扬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即便在失败后,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不恰当的策略所造成,为此,他们会更加努力。这只能说明一点: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几个行为偏差的学生,他们爱打架,打架的理由也可能五花八门:别人说他们如何如何或无意中碰了他们一下,他们就会气急败坏地冲上去打人;谁要是在老师面前说他们的小报告或告诉老师他们没交作业,他们也会打、骂同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当时是否真的有“不平”,他们总是爱出手相“助”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此个别和他们在一起的学生,也依仗着他们而变得会欺负人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班中经常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跟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和那个同学不说话。他们在同学中也没有好朋友。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往往情绪不高,家长问起时,孩子也很委屈。孩子往往会说:“我真讨厌某某”、“我恨死某某了”、“某某真没劲”…… 不同的家长对此反应也就不同。有的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有的会说“谁欺负你了,去告诉老师”,有的甚至“告诫”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打谁”;当然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似乎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教学常规”——掌声鼓励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A回答,A答错了或答得不准确、不全面,就请B答,请C答,最后D答对了,于是老师就倡议全体同学鼓掌以示鞭策,“啪、啪、啪”三声整齐响亮的鼓掌回响在课堂内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学D更深受鼓舞,问题也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如果我们转而一想,却不难看出掌声竟是为D一人响起的。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其他同学是否都懂了?即使全懂了,是否还顾及了另外三个同学此时的心境?实际上我们不难体会他们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小学的四年级二班,每个同学都生活得很愉快,在这个班,人人都是昂起头来走路。他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同时,认为别人也是了不起的。因为,在他们班上,一共有48个同学,就有48个“大王”。怎么会人人都是“大王”呢? 原来,这个班集体和他们的老师,特别会发现每一个同学的长处和进步,也特别会帮助每一个同学获得成功。比方说,唱歌最好的,自然是“歌唱大王”了;踢球最棒的当然是“足球大王”了;有一个当上了“卫生大王”,就是因为他自己特别讲究卫生,不但个人卫生特别好,还带动大家把全班的卫生搞得特别好;有一个同学的口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呢?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我们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真正记得教师的,大多数往往就是这些“后进生”。这种教育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只要我们关怀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爱洒向他们,并加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培植,这些迟开的“花朵”,就会淋浴着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独立思考能力,聪明活泼,参与管理班级的欲望很强,希望成为同学的榜样,但又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他们能发现同学的弱点,却又不愿主动帮助他们改正,而依赖老师干涉,平时还经常爱向老师“告状”。针对这种同学,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同学能找到素材,写出很好的文章,而有的同学即使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他们还是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国大诗人陆游也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张霞 《安徽教育》2013,(3):28-28
<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从低年级抓起。可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得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胆小害羞,无论教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批改语文作业时,发现有些好同学字迹工工整整,漂亮极了!我经常会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一个“优”,还要加上五角星“☆”表示赞赏与表扬。有的同学得到了一颗五角星,有的同学得到了两颗、三颗五角星,以此来划分每个同学的作业认真程度。可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