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要用大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嘴巴去交流,用双手去操作,也即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曾尝试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使导入、授课、结课始终与生活相连,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利用时代热点,导入新课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我们一直坚持用…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  相似文献   

3.
薛红 《考试周刊》2010,(31):170-171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主要阐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思想品德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从教学实践中可知: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生活现实思想品德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继续推进,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密切结合的呼声,以其准确的价值取向,正在成为当前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对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尤为迫切。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理由与依据1.是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中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整合学科内容,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本课程的内容看,它由三个…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俞华 《教育现代化》2005,(10):49-49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德育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相似文献   

9.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美国学者杜威也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一堂历史课要鲜活,要优化,教学生活化是其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相似文献   

12.
徐斌 《中学文科》2007,(8):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了各科课程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13.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晶 《考试周刊》2015,(30):59-60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文从"利用生活中的原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获取间接知识;用生活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就必须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要让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文章来自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以课堂为起点来实现生活化教学,加强教学和生活之间的沟通,让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三个方面阐述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注重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然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学生难以通过物理学习获得愉悦体验和成功感悟,学生课堂生活单调、机械,索然无味,学生对学习物理提不起兴趣.现提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初中物理教学要主动联系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20.
董海霞 《文教资料》2009,(33):160-16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遵循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这一特性明确要求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对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举例分析并提出了生活规则习惯化、历史内容情感化、地理知识生活化三点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