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华侨华人宗教化的世俗化、传统宗教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化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中对华侨华人宗教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命运与前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的内涵和化定位具有特定性。在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儒教伦理为主导的中华传统宗教伦理价值观。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构成是:孝亲、慈悲、善恶、宽容、诚信、勤俭等。  相似文献   

3.
华人传统宗教信仰的内涵具有混融性;华人传统宗教是华人会馆、宗亲会、宗祠建立和运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华人社群关系整合的推进力量;华人传统宗教还是华人居住地种族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
关帝是在华侨华人中很受欢迎、影响很大的一尊神祗。关帝信仰为什么会在华侨华人中广泛传播呢?这是由于他们为了从关帝身上求得心理慰藉的需要、生存发展的需要以及商业发展的需要。关帝信仰在促进华侨在侨居地进行经济开发,推动华侨社会发展,以及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华侨在关帝身上寄托着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关帝信仰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历来有爱国爱乡之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国内现代化建设,对广东高等教育也颇多扶助。我国及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多种举措,鼓励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广东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印尼的华人同化政策具有全方位、强制性的特征;分析了在这种强制性的全面同化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印尼华人宗教文化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特点;并从外在和内在角度特别是根据印尼新政府最近在华人政策方面作出的一些调整,对印尼华人宗教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初步的探测.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以中华传统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是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第一代踏上澳大利亚土地的华人为了在激烈的谋生环境中站稳脚跟,通过社团等形式结成帮群,为了将多样化的个体利益整合在一起,单靠世俗力量是无法约束,因此宗教因素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儒、道、释的文化遂成为了澳大利亚当地华人身份认同的标识;同时,受到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亦在华人群体中广泛传播,这对于华人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礼仪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05,(5):43-43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最宝贵的“上帝启示给人类行为准则的话”,即《圣经》、一神教和《塔木德》等经典。从犹太教还衍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对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和政治家。自近代以来,犹太人通过宗教改革,解决了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又紧跟两方现代化的步伐。跨宗教研究是国际宗教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已经成为化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力量。因此,开展犹太研究和跨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高度,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理论和系统的侨务理论,将启动侨乡优势和发展"海外关系"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指导下,广东侨乡社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侨乡模式成为广东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邓小平侨务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为继续推进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和当前广东侨务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世纪初以来《联合早报》大量文章凸现对华语“失语”的文化焦虑,通过对这些焦虑的报刊文本进行细 读,来探寻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对华人华侨族群的深层文化身 份定位及相关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晚清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用尽所学为祖国服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幼童赴美没有最终圆满结束,没有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实为遗憾。反思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过程和命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学者竞相讨论的一个文化焦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海外新儒派辩证观点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冲突性。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不断现代化,努力推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1967年起针对大陆的“化大革命”在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推行的一个长达30余年迄今仍在继续的社会化运动。其历史之久、推行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华思想化史上都是难得的。一方面它从属于国民党“反共建国”的政治、军事目的,是其“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具体体现和对大陆“化作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清除台湾殖民遗留,台湾经济、教育的发展,中华化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与探讨,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华侨与侨乡的现代化历程——以泉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被公认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有过卓越贡献,在侨乡泉州,这种贡献尤其明显,甚至是侨乡现代化的绝对主力。但是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并不只是发展,近代中国在现代化中面临的困境在侨乡以特有的方式被缓和、消解,比如部分抵抗了近代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及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网络。华侨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与知识精英阶层有所不同,不宜对华侨对侨乡的现代化影响有想当然的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17.
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表现为狩猎民族性、军事传承性、宗教信仰性、民族融合性等文化特征。针对满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及其体现出的文化特性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因子及相关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宗教?构成宗教的条件是什么?凭什么来判断某种文化就是宗教?根据相关学科理论和中国宗教历史传统和现实表现看,构成宗教的有七个基本因子,以此对传统宗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民间信仰、会道门、迷信、邪教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概念的厘清、特征的概括及宗教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可为宗教学理论研究提出一点参考,为宗教政策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