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含泪写黄明。我们长歌当哭。他是从抗洪前线走来的部队最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电视台预留版面,部队救人的新闻马上送到”;他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最后尽忠尽职,是在不幸发生车祸、头破血流时,仍用双手死死抱住两盒记录今年夏天湖南军民英勇抗洪的录像带……他是三级军士长、一个兼职摄像报道员,位卑未敢忘尽责,连续4年参加抗洪报道,先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刊稿300多篇(幅),6次被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报道员。我们怎能不以泪洗笔呢?他当兵12年,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部队兼职…  相似文献   

2.
完美的俘虏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她打光了子弹,被国民党的一名男兵发现。男兵把枪口对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支强大的“笔部队”范长江没有进过新闻学校,他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道路,可是,他一旦成为新闻事业家,就非常重视新闻干部的培养工作。他在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很多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笔部队”。1940年3月,他在《退步与进步》一文中,提出中国新型新闻事业,需要强大的“笔部队”的观点。半年以后,他在创办国际新闻社两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近年来那个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杂文作品的李庚辰,是我们河南社旗县人! 五十年代,李庚辰上中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小说。1962年,他参军后,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写了许多快板书、小话剧、散文和报告文学,练就了一支快笔。1965年他的一篇小说获奖,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后来调到部队一家报社,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只是到1977年解放军报社调他去当杂文编辑之后,我们才分开。好在同居北京,相互间的情况还是了解的。庚辰同志为人豪爽正直,敢于打抱不平;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通讯员.听父亲说他在部队当兵的时候特别喜欢写新闻报道是当时团里的出了名的作者父亲常常拿出那张增厂  相似文献   

6.
父送子进绿色军营 子劝父交私藏子弹 本报讯 学员杨志武报道:2月25日,广州军区某炮兵旅五营新战士黄访贤收到父亲的来信后,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黄访贤是去年12月入伍的新战士,入伍前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个体户。来部队之前,他曾见过父亲收藏的一盒步枪子弹,那时父亲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到部队当兵,由于对军营的向往,他在一次民兵训练时,便悄悄收藏了一盒子弹留着纪念。黄访贤知道那是父亲多年来的心爱之物,一直没过问过。到部队后,小黄经过法制教育,认识到私藏子弹是违法的,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还是给父亲写了信,他…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姐夫劝我别丢笔(散文)李坤记得当兵第二年年底,是我第一次探家。半个多月的假期转眼即逝,临走那天,姐姐一家送我登上了汽车,当汽车启动的瞬间,一向很少说话的姐夫突然对我说:“小弟,啥时候也不能丢下手里的笔,要继续写稿呀!”听到这话时,我愣了半天,因为姐夫是个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的地道庄稼汉,加上内向的性格,他平肘很少言语,就连这次探家,他和我总共也没讲三句话。我当兵前曾在家给县电台写过稿,到部队后,又写了许多稿件都不见登,觉得自己不是摘报道的料,一度想放弃写稿。所以,这次探家期间,也概不谈写作之事。姐…  相似文献   

8.
在济南军区新闻界,只要提起你——某部新闻干事张冬烨,官兵们几乎都知道你、熟悉你。你从基层连队到大机关,从话务分队长到新闻干事,满打满算也只有3年,可你的足迹几乎遍及鲁豫大地的山山水水。你怀着对基层官兵的崇敬之情,不停地奔跑在各基层部队,用你那饱醮激情的笔,讴歌他们,颂扬他们。你刚到机关时,很多官兵对你心存疑虑:在连队搞业余报道可以,到机关搞专业报道能行吗?一个女孩子,部队这么分散,她能不怕吃  相似文献   

9.
17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个大山里的连队。因为他个小干体力活不行,像出黑板报跑腿送个信之类的活就让他干了。嘿,他居然把小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当兵第二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天指导员找到他说:“听说团里办了个新闻骨干培训班,你想不想去?”他一听兴奋极了,拿着指导员的“保举信”就到政治处找新闻干事自荐,人家看他热情挺高就收下了。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些写稿投稿的初步知识,结果2个月后就在军区报上了一篇题为“黑板报‘主编’见闻”的小稿,接着又在解放军报登了一篇,这两篇小稿对他…  相似文献   

10.
陶宜军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全国新闻摄影年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他,是从一名退伍兵成长为一名副总编的。   军人家庭出生的他 17岁入伍,心里始终铭刻着“每天作起点”的座右铭。新兵连分兵他被破格分到照相连当班长。当兵第一年就入了党。   如果说部队是熔炉,他就是这炉子淬出的好钢。 1985年陶宜军退伍后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摄影记者工作。当时有人怀疑他能否胜任记者工作,陶宜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说:“我的信心来源于部队几年锻炼出来的特别能吃苦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到报社上班第一天,他就把行李搬进办公室,吃住在编辑部。为了…  相似文献   

11.
翁伟力 《军事记者》2005,(12):50-51
当兵前我就喜欢写点诗歌、散,到了部队后进点爱好一直没丢。无论是新兵训练还是下连学专业,我都不忘忙里偷闲拿起笔写点东西。在战友的鼓励下,我也尝试着给报纸写点小稿。当时,我的目标就是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章。因为军报是军委机关报,分量重,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2.
李林 《兰台内外》2009,(5):51-52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将中,许世友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将军之一。1905年他出生于河南省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开始跟着少林寺和尚林子金学武功,8年后习得一身好功夫。从离开少林寺到投奔红军前,他先后犯下了四宗命案:回到老家不久,三拳打死横行乡里的地主崽;为保护朋友,一拳把盗贼头子送上西天;在吴佩孚部队里当兵时,打死一个老兵痞;投奔红军前又刀劈无恶不作的连队司务长。  相似文献   

13.
能在有三千万人参与、上百万篇稿件参评的全国影评大赛中脱颖而出,捧走大赛的最高奖,自然备受世人瞩目;能在这种全国性的影评大赛中连续3次获奖更是不易;而在群英荟萃的众多获奖者中成为最年轻的一位当然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他,就是来自基层部队的济南军区某装甲团少尉排长汪群策。  汪群策在学校算不上优等生,在家也算不上乖孩子,而到了部队却奇迹般地成了一个好兵。入伍3个月就当上了班长,不到一年就立了三等功……1994年,刚当兵8个月的汪群策,参加了全国“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影评征文比赛”并获得了优秀奖。那时他还不满20岁,…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一个个皮肤黝黑、刚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执行运输任务归来的官兵,听着他们讲述在高原上与高山反应、泥石流和暴风雪搏斗、将一车车物资安全运往边防哨卡的经过,吕凤君心潮起伏,多年养成的习惯促使他再次拿起笔连夜赶写了一篇反映高原汽车兵精神风貌的长篇通讯。   吕凤君是新疆军区某汽车团政委,他从一当兵就爱上了新闻报道这一行。他从战士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科长一步一步走上了团政委的岗位,虽说角色在不停地变换,但从未停过手中的笔。   吕凤君刚刚到这个汽车团当政委,新闻干事就向他抱怨说在基层搞报道没有意…  相似文献   

15.
新闻老兵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整天骑辆破自行车到处采访写稿子,近几年就有180多篇文章见诸多种报刊。他就是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教委离休干部李金铭。 1947年10月入伍的李金铭,曾参加过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立过功受过奖,有一股不怕流汗不怕流血的拼劲。渡江战役以后,党组织把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做宣传工作。李金铭想不通。首长开导他:我们党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真枪实弹,一条是笔墨纸砚。你用手中的笔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同样是战斗,同样光荣。于是,李金铭渐渐爱上了宣传工作,开始给部队的《战斗报》写稿子。他描写部队在作战训练间隙开荒生产的通讯《蜜蜂崖下一新村》,先后被《人民日报》、《解  相似文献   

16.
我1969年在部队当兵时就和通讯报道交上了朋友。初学写稿时,热情很高,看见好人好事就写,一坐下来就写到深夜。稿件投寄出去后,就盼着被采用。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发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这时,一些人的风凉话也来了:“他想当记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稍稍回忆我几年的新闻之旅,莫不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 当兵第二年,我就斗胆拿起手中这支笨拙的笔,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在南京偶遇济南军区的退伍兵,他居然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答你一句话》文章剪贴——这是我在《前卫报》工作时开办并主编的一个小栏目。他告诉我:“在部队时,好多战友都曾将《答你一句话》剪贴成册,我感到它满有意思,退伍时就带了回来,一直珍藏着。”时隔不久,我带领学员到驻河南部队实习,又在一个连队看到了《答你一句话》剪贴本——是一个退伍班长留给连队的礼物。事过数年,见到自己经营的小栏目《答你一句话》的影响仍然留在读者之中,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军区某团三连当兵锻炼回来已有一段时间了,但至今内心仍未平静下来。30多天的士兵生活带给我心灵上的感动和震撼,像一坛窖藏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来愈醇、愈来愈香。这次当兵锻炼,我感触最深的是战士们面对苦累的坦然、淡定与乐观。我们当兵的部队位于京城北郊。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