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工人日报》今年6月19日有则新闻——肩题《枪杀经过竟有空穴采风霸州百姓呼吁公正执法》、主题《不能让无辜者永不瞑目》,报道了河北霸州市杜书贵撞车后枪杀该市供电局一职工的血案。但看完整篇报道后发现,我们的记者、编辑先生望文生义,将成语“空穴来风”的意思领会错了。“空穴来风”,语出《文选·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注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意思是说有木桩(枳,也称枳橘:句,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把成语“空穴来风”理解成“没有根据的传言”。错了。“空穴来风”,是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言是有原因的。《文选·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白居易《初病风诗》说得更为明白:“朽株难免蠹,空穴易  相似文献   

3.
成语“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或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不是”加“没有”,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然而闲暇读报阅刊,每每见到文章的本意也是说某一消息、信息来而有原、传而有据,可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偏偏要在“空穴来风”之前再加一个“不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办公室里出现了新情况:未到月末“报夹子”不胜负荷,厚厚的一大叠报纸难以夹住。原先每日一大张的改出二大张,二大张的改出三大张,报纸扩版的结果,猛地使人感到数十年依旧的“报夹子”也得改造一番。1993年全国报纸半数以上扩版。有人称之为:“新闻媒介正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兴旺的年景”:有人则认为:“扩版成风”,读者不乏微词,报界也受到困扰。见仁见智,原来难于强求一致:然而这一褒一贬之差距缘何产生,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首当其冲”应该算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成语,但它常被严重地误解,反倒成了较为常用的一个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1.在抛弃民族自悲感和由它产生的习俗,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方  相似文献   

6.
“莘莘学子”四个字一摆,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宽些,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报刊上用  相似文献   

7.
8.
对“豆蔻年华”的误用,是目前赞颂女歌星、女影星文章中又一常见词例。豆蔻本为生长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的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种子及花可以入药。晚唐诗人杜牧《赠别》诗中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问世后,文人便常以“豆蔻”来喻十三四岁的少女芳龄。今日来形容初中女学生较贴切,写女歌  相似文献   

9.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三月十三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许文强何许人也?——小议“上海滩”(作者黄幼帆)》的文章。该文是围绕“许文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议论的。看了文章内容,才知道文不对题,误用了文言词句“何许人也”。因为作为文言实词的“许”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答应、允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西  相似文献   

11.
林永友 《新闻记者》2001,(12):74-74
近 一时期来 ,国内许多媒体报道民众对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高低的看法。这些报道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几乎都用“起征点”一词来表达。尽管“起征点”的说法比较简短 ,但“起征点”和“费用扣除额”是有根本区别的。大家知道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 ,根据纳税人所得的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生计费用 ,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 ,也就是说 ,目前工薪所得税前扣除的800元属于减除费用 ,而非“起征点”。所谓“起征点” ,是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3日杭州某报刊登的《税官为何喊累》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水涨船高’,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首先‘里程碑’式地验证了人们生活水准的大大提高。” 这里使用“起征点”一词并不准确,确切的提法应是“费用扣除额”。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生计费用,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也就  相似文献   

13.
成语“无独有偶”有时常被人们误用。“无独有偶。今恰又接山西来函,从8月5日开始,由中国黄河电视台提供的中国新闻节目,将不加删节地通过美国SCOLA电视台播出,这不又是一个开得更大的窗口吗!”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月11日《经济日 报》2版“部长发言”栏题为《实施减税政策?目前还不急!(主题)金人庆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今年不会调整,出台燃油税在找最好时机(副题)》。报道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表示,由于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800元水平是高是低还有争议,因此今年不会考虑对此调整……” 这里使用“起征点”一词并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时说:“曾几何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微乎其微的一亿多美元,而如今……”这使我不禁诧异,“曾几何时”这个成语,何时变成了“曾经”的同义词。无独有偶,新近读胡平先生的《千年沉重》到第17页,作家在描述了目前“江西常常沉默”之后说“曾几何时,江西在漫山遍野的红杜鹃里绽开着笑  相似文献   

16.
晓言 《中国广播》2008,(8):77-78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或短语。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常见的错误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望文生义,闹出不少笑话。笔者收集了十个常用易错的成语,供同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18.
“杯盘狼藉”意思是桌上的杯盘放得乱七八糟(狼藉:形容凌乱不堪的样子).形容宴饮将毕或已毕,桌上餐具凌乱的情景.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例如唐·白行简《三梦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叶圣陶《倪焕之》四:“(蒋老虎)就在茶馆里招揽一批不相干的人,每人给一张自己的名片,叫他们进去投票,出来吃一餐两块钱的和菜.那些临时轿夫在杯盘狼藉的当儿,大家说笑道:‘真难得,我们今天吃老虎了!”  相似文献   

19.
“栉风沐雨”语本《庄子·天下》:“〔禹〕沐甚雨,栉疾风。”这句话是说大禹治水不辞辛劳,以骤雨洗头,用疾风梳发。后以“栉风沐雨”四字成文,形容人奔波劳碌,不避风雨。例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栉风沐雨,犯露乘星。”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初,高祖太宗之栉风沐雨,劳身焦思,用黄钺白旗者,五年而天下始一。”《三国演义》六十一回:“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柯灵《香雪梅·序一》:“农民终年栉风沐雨,胼手胝足,是根本没有休沐日的,我这点轻松的案头劳作,算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阅读报纸杂志,“付诸于实践”、“见诸于某报刊”之类的用语时有所见。其中“诸”字用法不适当。“诸”系古语词,亦称文言词。在汉语里其意项最常见的有:(一)众,各。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诸军”,即各部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各部攻打祁山。”(二)“之于”的合音。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因其读音分取“之”字的声母zh和“于”字的韵母u,故有合音词之称。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因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双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