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陕西公路系统,有一个令人敬慕的“土记者”,他23年如一日奋笔耕耘,拚命的“爬格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咸阳公路管理总段宣传科长王忠义。1985年,王忠义从某团宣传千事的岗位上转业,时逢咸阳市举办首届军队转业干部专业人才推荐会。王忠义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他只带着厚厚的见报作品剪贴本,想  相似文献   

2.
“土记者”,是许多人对新闻干事(处长)的俗称。”说他“土”,是指他不在正规记者队伍的行列,无编制,无头衔。叫他“记者”,说的是他要以主要精力从事专业记者所要从事的工作,采访、投稿、写内参,无所不干。别看这支队伍“土”,他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心人作过粗略统计,仅军队各类新闻干事就有几千人之众,报刊上登的稿件70%以上出自他们之手。所以,认真研究和切实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这支队伍中学习、工作、生活了23个春秋,当过师报…  相似文献   

3.
在伊川县鸣皋村有这样一位农民:一年四季进百村串千家采访写稿,两年来已在县以上报刊发稿近百篇,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乡村土记者”。 这位“土记者”的名字叫孟聚丁,今年47岁,在鸣皋村周围以游乡卖酱油为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新闻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那是村里一位妇女默默无闻地伺候“植物人”丈夫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县内外许多好心人纷纷为她捐款,帮她渡过难关。通过这件事,老孟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于是在走村串巷卖酱油时注意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晚上回家写稿。但作为一个60年代的初中生,…  相似文献   

4.
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入伍五年,先在炊事班烧了一年火,又在电影队放了一年电影,尔后才算真正干起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230余篇,其中有力篇获奖,1994年获空军新闻报道三等奖,1995年获空军新闻报道二等奖。他,就是空降某师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上记者”的战士报道员李坤。李坤在新兵连时,虽然被分配在炊事班烧火,但他那颗不安分、年轻的心却时时不能平静,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可敬可亲的战友,又使他那支在中学时代引以自豪的钢笔又开始“忙碌”起来。可惜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短短两个月,他写了近百篇诗…  相似文献   

5.
“辛勤笔耕是爱好,行医途中写新闻”。这是河南省商水县练集镇医生闫治  相似文献   

6.
在赣南,在宁都,“土记者”李春荣的名气是很大的。因为七年来,这个红军烈士的后代,普通农民的儿子,爬过几道田坎,带着两脚烂泥,从村里走到乡里,从乡里走进县委,担负起全县新闻报道工作,连年被评为地区优秀通讯员,成了赣南日报特约记者和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的特约通讯员。李春荣1973年高中毕业还乡,结婚有了儿子,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但他不甘心,后来当上了教师,还不甘心;又考上了乡报道员,仍不甘心;最后进了县委宣传部。从1980年至今,他已在全国23家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620篇,近50万字。所以,年初他走上了省里新闻报道先进表彰会的讲台,介绍经验。然而,据说他还不甘心。  相似文献   

7.
省报、市报的“大记者”们信息灵通,交通工具便利,大典型、大人物我们土记者不易“捕捉”到,但“土”也有“土”的长处,“大”也有“大”的短处,土记者对农村情况热悉,基层情况、基层人物(起码是你所在地)知道得多,也有大记者得不到的“农村信息灵通”的一面。我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挖掘“新闻”潜力,以小见大,以“土”制胜,这就是诀窍之一。拿最近的一件事情来说.我县大曹庄村南镇青年农民米素林爱好写作,积极写稿件,提建议,给“改革”出点子,在全国6家单位举办的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获奖,并被请到人民大会  相似文献   

8.
正阳县大林乡,有几位知识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或到农家宅院,或到闹纠纷的场所,或到集镇上,找人攀谈,细心观察.然后便围着一本书或几张稿纸,嘀嘀咕咕写写划划。报纸上,广播上,居然不断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后来他们正式成立了通讯组,自费订了报纸和杂志,每星期三是他们的碰头日,到一起,学习、讨论、写稿、改稿,他们越干越红火。去年几个人写稿250篇,发表198篇,效率  相似文献   

9.
认真说起来,我还是个“土记者”,尽管搞了十年多的“专职报道”,也有了国家承认的“新闻专业大专学历”,但人一直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积“基层报道”的多年经验教训,深知吃“乡土报道”这碗饭的滋味。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00,(3)
照片上这名正在作记录的老同志 ,是被大家尊称为“土记者”的合江县锁口乡中心校教师张德生。说他老 ,一是指年龄 ,今年就要满60岁了 ;二是指写稿的时间长 ,已坚持写稿20多年。尽管教师工作繁重 ,接触面窄 ,但张老师仍坚持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自己掏钱订报学习 ,辛勤采访写作 ,先后已在《民族文化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400多件。他写的《办公经费紧缺办案举步维艰》、《不要盲目淘汰母猪》等稿件 ,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亲自作了批示。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有的稿件还被评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2.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长明”,“到”。“好,你就叫王长明啊,从报刊上常见到你的名字,小伙子,不错,要坚持写下去,多宣传宣传我们城关镇”。这是日前河南省淮滨县城关镇机关干部职工点名时,新任党委书记黄鑫讲的一番话,这番话至今还令我们  相似文献   

14.
金加宝 《青年记者》2006,(21):26-26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土记者”的通讯员,同专业记者比起来,在采写新闻稿件上有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专业记者比不上的优势。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桥人,在此地工作了几十年。因此,对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我就比一般外来记者熟。这便是我写家乡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在平时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说起那个乡镇那个村组,我明明白白,就不需多问。最近,我在采写区上发挥水利设施抗旱保秋的稿件时,区水电局干部介绍打的机井、修的渠道、埋的管道,大多是我平时耳闻目睹过的。所以,采访十分顺当,稿件写出寄  相似文献   

16.
刘克 《新闻界》2000,(3):55-56
当娴静的赤水河、习水河欢叫着扑向长江宽阔的怀抱时 ,溢彩流光的三江便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应运而生出美名———合江。因盛产荔枝 ,四川合江又以“荔枝之乡”的美称而名播遐迩。集少岷(省级风景区———少岷山)之灵气 ,汇三江之灵光 ,四川合江县如今涌现出700多名“土记者”。这支700多人的“大军”,大都是兼职的“业余记者”。他们中既有机关的领导、干部 ,也有企业的工人、乡村的农民 ;既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人 ,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从城镇到农村 ,从工厂到学校……随处可见他们深入基层抓“活鱼”的身影。全县的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土记者”采写“大人物”旺苍县委报道组何学元基层通讯员除了采写“本土”新闻之外,能否采写“大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凡是有这样的机会都不轻易放过,先后来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长、省委书记和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92、1993年两届由军报刊登并推荐的获得“中国新闻奖”的3篇新闻稿,全部出自“土记者”之手;1994年1至11月在军报刊登的1.2万多篇文字稿件中,仅冠有“特约”二字的新闻干事(或处长)就提供了2300多篇,占21%;目前军报部主任以下的编辑、记者人员,绝大多数直接来自新闻干事队伍,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也有不少是由战士报道员上学后分配到报社工作的。北京西山某部队招待所。前来开会的各大单位的宣传处长踏着入冬以来那场少有的瑞雪,陪军报的同志散步、聊天。当大家有意无意中提到这些数字时,笔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晚上我拖着病…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刚做农民第二个年头的我对乡政府收取“双查”的育龄妇女的3元钱一亨觉得有问题,在查阅了有关文件后,我便向《陕西人口报》守去了自己的看法,报社很快给我寄来处理此事的复函并附有一份样报,尽管当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后来当育龄妇女与乡工作人员为“3元钱”的事吵起来时,我正巧在场,于是《窗口形象实录》的短稿刊出了,当天乡政府干部亲自登门向育龄妇女作了道歉并取消这一不合理收费,此一项全乡4000多名育龄妇女,每年减少数万元的不合理负担,知道这事是我干的,妇女及家属都为我叫好。 1996年底,我去赶…  相似文献   

20.
三门峡车务段910线路所值班站长孙中杰,热心写稿,被称为豫西山区的“土记者”。在经历了几十篇稿子“石沉大海”的磨练之后,他的稿子终于在1984年《郑铁工人》上发表。当看到自己的稿子变成了铅字,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回家里告诉一心支持他的妻子,让她也分享这幸福和欢乐。为了捕捉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同各方面人士接触,与段里和沿线各站保持联系。去年12月的一天,他在给孩子看病回来途中,得知灵宝车站被命名为“三优文明站”的消息,立即冒着寒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