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忠实原稿,更要对读者负责──浅论校对工作的职责白古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出版物的质量必将成为出版工作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发展迅速,某些出版物的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成就相比...  相似文献   

2.
望剑 《新闻采编》2000,(3):17-18
在报纸出版环节中,报纸校对需要忠实于原稿,同时也需要忠实于版面,存在着编辑后查错捕漏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离不开编辑意识,否则对编辑错漏的校正将缺乏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辑内容的贯穿性。在报纸校对的过程中,版面编辑看大样主要是把握好编辑方针和编排思想是否落实到版面上,对版面的差错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于编辑工作和时间的限制,编辑看大样对编辑内容的把关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大样在修改过  相似文献   

3.
无纸编辑与现代校对──略论现代校对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而就算继续以纸稿方式投稿,出版社只要审稿后认为有出版价值,也可以先交专业人员录入,再让责任编辑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加工,经三审后,即可直接送印刷厂付印。整个编辑过程几乎全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样一个图书出版的作业过程,人们称作无纸编辑。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工序。它的工作对象是发排后的书稿,它的职责是找出所…  相似文献   

4.
校对是一种简单劳动吗? 我的看法是,校对并不是简单劳动,而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校对,古称“校雠”,出自汉朝刘向的《别录》。据《文选》李善注,所谓校雠,就是一个人拿本子,另一个人读书,两人相对,就象怨家一样。按照这个解释,校雠就是互校各本的异同得失,也就是校勘,校订。另一种解释是所谓“校字如雠” (雠即仇):把错别字看做是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非捉出来不可。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校对:根据原稿改正校样上的错漏字。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一种简单劳动吗?我的看法是,校对并不是简单劳动,而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校对,古称“校雠”,出自汉朝刘向的《别录》。据《文选》李善注,所谓校雠,就是一个人拿本子,另一个人读书,两人相对,就象怨家一样。按照这个解释,校雠就是互校各本的异同得失,也就是校勘,校订。另一种解释是所谓“校字如雠”(雠即仇);把错别字看做是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非捉出来不可。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校对:根据原  相似文献   

6.
1992年和1993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接连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中国版协向全体优秀校对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校对的任务,不仅是校正排版差错,还要发现原稿差错;校对工作可以补编辑工作之不足,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中国版协对校对工作提出这样的要求,把校对工作摆在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电脑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校对“可有可无”,主张“编校合一”的观点十分盛行。这些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是与出版工作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是完全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当前某些出版物仍然存在差错率高的问题,这与轻视、忽视校对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对校对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1997年6月26日新闻出版署第8号署长令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指…  相似文献   

9.
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是图书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关键。科技期刊把编辑加工和校对合在一起,而科技出版社则多数是编辑与校对分开。但是,不管二者合一还是分开,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品质完美的精神产品。作为科技图书的编辑,如能掌握和熟...  相似文献   

10.
陈和静同志在《件底稿是否需要用印》一中指出,“政府和党委在书处理中应明确规定件底稿必须用印”。笔认为,件底稿必须用印的认识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相似文献   

12.
“无错不成书”,已成顽疾。这种现象,社会多有批评,问题确实严重。 我有机会参加过几次地方性的抽查,结论也是这样。但我以一个老编辑的经验认为,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校对的责任,编辑应负主要责任。因为经过“三审”发到印刷厂的原稿就存在差错,并不是“白璧无瑕”,只是由于手民之误,而校对又没有标出来。 由于出版社的数量发展很快,编辑就有一个“培训上岗”、“考核上岗”的问题。编辑出错,一是由于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字知识)欠缺;二是由于缺乏校读经验,不能敏锐发现问题;三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不但原稿没有做到齐清定,看校样也很马虎,甚至不通读校  相似文献   

13.
感知与校对──兼谈校对队伍建设朱晓东,方群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感知对象的各部分的强度常不相同,强的部分常常掩盖弱的部分。假如这些对象的强的部分相似,我们就不容易看出这些对象的差别。例如下述句子:1.一所装饰考究的居室竟然成为蚂蚁们散步神游的场地;一处...  相似文献   

14.
无纸编辑与现代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出版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更是这样一种性质的创造性劳动。《决定》的这一判断,是对编辑工作劳动性质的科学概括,也是对轻视和曲解编辑工作的种种错误看法的否定。但是,究竟怎么理解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编辑界内部,也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因此进一步阐发和论证这个判断,深入开展对这一判断的讨论,对发展编辑事业,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还处在创建过程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时代,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术领域,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本刊今年第六期主张对新闻“转轨”问题开展讨论,这一期又发表了朱向霞同志就“信息新闻”问题同宋志耀同志商榷的文章,目的都在活跃新闻学术界的气氛,以利于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规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并且有利于当前的新闻实践。在探讨和争鸣时,请能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各抒己见,以理服人,避免门户之见,意气用事,有碍团结。  相似文献   

18.
近在《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上读到胡显中同志的《粗制滥造误人子弟——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胡文”)一文。“胡文”中有些意见我是赞同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确实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编者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但对“胡文”中的有些意见,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以求正于胡显中同志和其他读者。  相似文献   

19.
现代出版呼唤高素质的编辑校对。高素质的编辑校对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但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应该是文字水平。这里讲的文字是以字词为中心的兼及句、群、段、篇章的辨析、诠释和甄别的功夫。它可以包括写作能力而不是指写作意义上的文字水平。若打比方来说,有点像中国传统学术中与“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文字考据”或古典文化中叫做“小学”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范畴的书稿中编辑校对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的区别与相同、相通、相似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做着同音字的辨析和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功夫。文字作为符号,既记载着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20.
编辑好当吗?     
提这个问题,并非想找编辑的碴,而是根据耳闻目睹,想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者,诉诉其难言之隐. 在多数人眼里,编辑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众所周知,精神产品的产生,得经编辑之手才能面世.读者每每读到报刊上的一些精彩文章,兴奋之余,很有一些人在心里感谢编辑的辛劳和胆识.当编辑并非易事,当好编辑更难.先不说编辑得具备较渊博的学识,较强的时代意识,较强的业务技能,单是那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那沾亲带故的关系稿,就够他瞧的.此外还有不能完全按质量标准取舍稿件,致使有些好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