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庚辰在为其《李庚辰杂文选》所作的“序言”中说:“严肃的杂文家他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的揭丑显谬,扶正祛邪,都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无不来自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句话应被看作是杂文家李庚辰几十年来为人为文的一贯追求。作为一位著名军旅杂文家,李庚辰是新时期写作非常勤奋且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也是创作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位。他自己也说:我“自 1971年正经八百弄起杂文来,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专门做起了杂文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从他十四本计二百多万字的作品看,既有…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近年来那个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杂文作品的李庚辰,是我们河南社旗县人! 五十年代,李庚辰上中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小说。1962年,他参军后,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写了许多快板书、小话剧、散文和报告文学,练就了一支快笔。1965年他的一篇小说获奖,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后来调到部队一家报社,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只是到1977年解放军报社调他去当杂文编辑之后,我们才分开。好在同居北京,相互间的情况还是了解的。庚辰同志为人豪爽正直,敢于打抱不平;  相似文献   

3.
我与李庚辰同志相识相交相知已十余年了。这中间,他发表的杂文作品,我大都拜读过,从中受到莫大教益。近年,我和他还有一段共事的日子,在工作交往和面对面的切磋中,更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情。对于庚辰同志,我一直是视为师长和知己的。我敬佩他的文品,更敬重他的人品。纵观庚辰的杂文,我以为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正气凛然、尖锐泼辣的战斗风格。他的十余本文集和一册厚厚的《李庚辰杂文选》,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是激浊扬清、抨击时弊的时代使命感。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杂文家,就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应站在时代的潮头,紧紧…  相似文献   

4.
李庚辰同志杂文的一个显示著特点,是尖锐泼辣,一针见血,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使人读后感到“过瘾”、“解渴”.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和提倡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我在《三秦花边文苑·编后记》中说过,“陕西省的杂文创作,无论从历史地位、作者队伍、创作实绩诸方面看,在全国除京津沪穗蜀等省市外,可居中上水平。”这一估价受到严秀、张华、杜文远等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求是》、《群言》等报刊杂文编辑的赞同与认可。张华教授说:“从整体看陕西的杂文源远流长。周秦汉唐,陕西是全国的政治中  相似文献   

6.
我和李庚辰同志文字交游已经很久,对于他写的杂文也读过许多,说真话,我是很喜欢的。因为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官。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仍然能在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的东西,我相信,那是最珍贵的、也是最可靠的。首先,我觉得,庚辰同志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杂文阵地上很不容易。当商品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之时,有许多文坛活将弃马登舟纷纷下海,是非功过且不去说它。只就本身而论,霎时间呈现出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缘乱的局面;花样翻新,包装常换。有既不治病也不害人的“甘草文学”,有买一搭一、年关大出血的“广告文学”,有你…  相似文献   

7.
看到《文汇报》“第三届笔会文学奖(1999—2000”获奖名单,欣喜之余,又为“杂文空缺”而遗憾。 “文汇报·笔会”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副刊之一,为其风骨与水准所折服;而“笔套·杂文”尤其是我所钟爱的栏目,其一些篇什,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遗憾的是,本届笔会文学奖六个奖项中,唯独“杂文空缺”,颇令人遗憾和费解。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2)
写在征文结束之后田长山从去年5月到今年2月,我们“秦岭”副刊开展的“超人杯·话说陕西人”杂文随笔征文,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给我们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以从未有过的鼓舞。新闻文化界同仁们的口头赞赏,活跃在我省各条战线上的杂文作者的踊跃赐稿,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到来前夕———2000年11月7日至11日 ,人民日报在北京怀柔首次召开“金台杂文”和副刊研讨会 ,一批著名杂文家加盟 ,邀请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天津、四川、安徽、山东等地共20余人到会 ,探讨振兴杂文。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杂文研讨会主持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蒋元明 ,首先介绍了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的杂文 ,他说 :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文艺副刊杂文。粉碎“四人帮”以来 ,副刊杂文更是有了大发展 ,已先后结集出版了《纵横谈》、《不惑集》、《阿Q真的阔了起来》和《同志颂·小姐辨》、《风云变·警钟鸣》几本选集。前两部…  相似文献   

10.
(一) 在新聞工作者中央大厦里,有一塊大理石碑鑲在牆上,上面刻写着在反对希特勒侵略者的衛国战爭年代里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新聞工作者的名字。其中有“真理报”的記者彼得·李多夫。在自己非常有名的通訊“棠娜”中,李多夫告訴了人民关于卓娅·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娅的功勛。这是一篇痛斥法西靳僧子手、具有莫大揭露力量的文章,作者收集了从德国俘虜处繳获来的文件和像片,会見了那些知道卓娅最后几小时的生活和目击他就义的人們。这样,这个爱国姑娘的英雄面貌就在千百万苏維埃人的面前出現了。在保衛祖国中,彼得·李多夫牺牲了。凡是知道他的,不論是谁,都永远紀念着这位朴質而崇高的人,这位苏維埃报刊孜孜不倦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 在加州克莱蒙特家中去世,终年95岁。 德鲁克死时已享“现代管理学之 父”的盛名。近年来,他的此类著作在 中国,拥戴者甚众。但以为《旁观者》是 又一本“How-to”类的指南、想从中得 到“指点”的经理先生们或会失望,因 为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并非以管理学 教主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位集历史学 家、哲学家、艺术鉴赏家、作家和记者 等诸种角色于一身的老派知识分子。 德鲁克说:“旁观者没有个人历史 可言。”所以本书不是一部纯粹的个人 史,而是分章忆述了对他 此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从他充满了喜剧色彩的奶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对美国历史教科忆出版商来说,可谓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本来,2002年2月要上市的教科书,都已准备好要付印,“9·11”事件后又要忙着改版——增加“9·11”事件的内容。以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为例,他  相似文献   

13.
第期筑二期毛主席在读报《照片)“·“·”·”·“·”..“…吕厚民报(封劲把革命的号角吹得更响亮····“”·“·“·”一本刊编辑室(2》 一新年献词报纸工作的根本问皿是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二“””·…齐正(5) 扭事实讲道理·”“·“······”“““·”·””一野艾(7) 深入实际对提高理论水平的意义·““·“”··…李半黎(9)中共山西省委发出进一步办好山西日报农村版 的指示·”·”·”··········,…  相似文献   

14.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亲自在梵谛岗内主持驱魔,他说:“以天主之名,我命令你离开这个女子!”他就是这样把“魔鬼”从一个22岁女子的身上赶走。这也是二百年来第一次天主教皇亲自作法驱魔。这次驱魔发生于1982年3月,第一次在一本新书:“我的四位教皇”中透露。此书的作者是一位梵蒂冈大员,已故法国大主教翟克·马由。  相似文献   

15.
访穆巴拉克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当埃及总统以前,还不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国际人物。他在萨达特突然被刺、继任总统的时候,许多人不清楚他上台后将执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当时埃及政局剧烈动荡,人们的视线象聚光灯似地集中在新总统的每一个动作上。有的外国记者曾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将是萨达特政策的继承者,还是纳赛尔政策的后继人?”他回答说:“我既不是纳赛尔,也不是萨达特,我是胡斯尼·穆巴拉克。”穆巴拉克在就任初期,讲过他的政府对于萨达特政策的“继承性”问题,也多次表示过要调整政策的  相似文献   

16.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往往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个经验能否用在新闻写作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不信,请读全文译在下面的美联社新闻背景专稿《马可·波罗桥——历史的见证》,由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卢沟桥蜚声欧洲。有些外国人仍习惯地把它称作“马可·波罗桥”。1987年6月26日,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美联社播发了这篇新闻背景专稿。新闻背景专稿,顾名思义,是记者为介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而专门编写的稿件,按照惯例,记者只需把有关情况讲清楚便可以交差了,因此,一般地说,新闻背景专稿不太讲究可读性。而《见证》一稿的作者却不然,他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政府严管“9·11”事件等敏感事态的新闻报道两则关于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中对新闻报道控制的消息让人深思。其一:白宫向媒体下“禁播令”华盛顿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美国白宫发言人当晚表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已经要求美国各电视台慎播本·拉登的电视讲话。因为拉登可能通过电视讲话这一形式传达他的命令与指示。白宫发言人说,政府的目的是不希望恐怖分子借助本·拉登的电视讲话接受到恐怖指令。因为“拉登的电视讲话就算不是向他的手下发布命令,也是在宣扬他的恐怖论调”。其二:白宫严管“美国之音”9月1…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诞生一百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为坚持正义和真理而战斗了一生,并曾受到列宁高度赞扬的杰出的新闻战士。一《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世界上第一部向全人类说出了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无产阶级革命的纪元的胜利的俄国革命实况的著作”(见该书俄文版出版者后记),它在全世界革命人民中享有盛名。但是,这部伟大著作的作者约翰·里德为此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战斗的一生,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  相似文献   

19.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1918年6月6日,在当时的首都彼得格勒钟楼大街正式成立了一家私人出版社——人面鸟出版社。它的创始人是苏联图书出版大师萨穆伊尔·米罗诺维奇·阿良斯基。人面鸟出版社的诞生在当时被认为是苏联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人面鸟出版社的组织者萨·米·阿良斯基当时并不富有,他创办人面鸟出版社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对著名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布洛克的热爱和敬慕。他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以布洛克为首的象征主义派诗人和作家们出版他们的作品。萨·米·阿良斯基是出版社的唯一工作人员.组稿,编辑,校对,发行,他都自己干。他还亲自请美术家为“人面鸟”的出版物画插图,作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20.
郝雨 《今传媒》2006,(4):15-16
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的问题,以及“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上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最早是由尹连根博士发起的。2001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接着,《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呼应尹连根的观点;此后,陈力丹又在《采·写·编》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从更高的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到2003年,《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杂志还连续发表争鸣文章,前者如何光珽的《论“用事实说话”》,后者如李时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