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感两则     
“活鱼”在哪里当前有些报道,例如有关改革、党风等方面的报道,何以总是深不下去,没有多少叫得响的东西?讨论中常常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与采访作风不深入直接有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新闻反映客观事实,客观没有的东西不能去强求。对下采访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似乎已是一种“合乎潮流”的通病。君不见,“会上走,部门转,沿着公路看一看”,不照样能写出稿子见诸报端吗?对于深入调查研究,抓第一手材料这样的新闻写作基本功,一些地方却缺乏“深潜训练”的浓厚空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活鱼”是源源不断的。  相似文献   

2.
张瑞斌 《视听纵横》2004,(6):119-120
去年1月中旬,我的同事接到了吉利集团的邀请书,说将于1月28日举行吉利美人豹跑车下线暨中国历史博物馆受藏仪式,邀请台州电视台记参加报道。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感到这个事情有点意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改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居权威性的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台州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的一辆汽车呢?这辆汽车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历史意义呢?  相似文献   

3.
随感三则     
友情为重我国跳水名将陈肖霞曾以优美的姿势、准确的高难动作,在世界大赛上力挫群雄,被誉为“跳水皇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花香引得群蜂至,一时间,记者们纷纷来访,使得她门庭若市。不少记者为了从这个“新闻人物”身上挖掘出独家新闻以飨读者,争相同她交知心朋友。天有不侧风云。由于某种原因,陈肖霞的成绩跌下来了。面对无新闻可采的状况,登门记者日趋减少,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相似文献   

4.
(一)“漫画新闻”真好看 其实,新闻的形式也可以是十八般武艺各种各样的。比如《文化报》的“天呈漫画”就是一种“漫画新闻”的形式,可为新闻的一个分枝,值得肯定与提倡。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6.
吴万里 《今传媒》2010,(1):57-57
(一)"漫画新闻"真好看其实,新闻的形式也可以是十八般武艺各种各样的。比如《文化报》的"天呈漫画"就是一种"漫画新闻"的形式,可为新闻的一个分枝,值得肯定与提倡。  相似文献   

7.
随感两题     
少称“主要负责人”出现于同日同版报纸上的两则新闻,对涉及的主要人物的报道明显不同:一则称对其所犯错误作出深刻检查的是某部“主要负责人”;一则报道了三名违法经营者的名字及其所在单位、所任职务、所受处分。(9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 新闻报道要求对人物(即何人)交代清楚。它是新闻五要素之一。五要素交代既不能含混,也不宜扭曲、变形,变成“四不象”。上述的“主要负责人”之说,是不清楚的。试想,一个县的主要负责人是谁,是县委书记,还是县长,抑或人大常委会主任?一个局若既有局长,又有党委书记,谁是主要负责人?职务可以固定,而任此职的具体人则常有变动。  相似文献   

8.
韩阳 《传媒》2005,(1):53-54
日前,翻阅旧报,偶得两篇科技动态新闻,题材类型相似,但两篇新闻稿的作者的受众意识有明显不同,使得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其中存在的受众意识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新闻报道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试图对两篇报道进行分析对比,希望报业同仁共鉴.  相似文献   

9.
一在拍摄《珠江大漂流》的路上,我见过一种沙林,那是一种极特殊的地质状态,由于风蚀、水蚀等其它自然原因,一座巨大的山体被改造为无数的沙塔和沙丘,山体中的沙质繁杂,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远看真是色彩斑斓、奇幻多姿,简直就是一个梦幻的世界,然而,你走近了,仔细地看一看,就会发现这里相当贫瘠,那些漂亮的沙子没有什么养分,生长不了植物,它们只是看着耀眼眩目罢了,再过若干年,它们也会慢慢地变成一片沙漠,它们只不过是沙漠之前的一种沙  相似文献   

10.
山东电视台的《午认相伴》栏目办得不错。品位较高,形式多样。“形式多样”真实地“品值较高”还难得。“形式多样”就逼得你不能安于“驾轻就熟”,逼得你要想法子为你酿造出的一批批“新酒”寻找一个个“新瓶”。有些品位很高的电视栏目(目括中央电视台的)之所以久而久之让人厌倦被人之诟病,一定程度上也是吃了形式单调乃至模式化的亏。形式一凝固,让人怀疑它的内空是否也跟着板结了。但愿《午夜相伴》能保持其清新多样且多元的的特色。《个模相伴》是晚门点过后的节目,我就在想,幌11向过后还自些什么人来富这节目。当然,晚门向过…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是一门表现新闻事实的艺术。这种表现艺术感染力越强,新闻价值就越能得到充分展示,宣传效果也就越好。1990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一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影响了入选和获奖等级。这里就几个带有共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作点分析,期望对我们今后创好新闻的实践有所指导和帮助。重要的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画面与解说的关系 在组成电视专题片的诸多元素当中,画面是第一位的,这毫无疑问,但解说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解说于画面是绿叶扶红花这么一种关系。解说得好,会给好的画面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也能给不大理  相似文献   

13.
电视看我     
题目可能弄反了,应该是我看电视。不过,电视看我与我看电视,许多时候是差不多的。电视首先是谋财害命的凶手,其表现方式就是无限制、无限度地占领芸芸众生十分有限的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和生命;其次,电视是赚取感情的骗子,让人们象傻子和疯子一样有时流泪、有时张嘴大笑,有时怒气冲冲。电视再就是不可理喻的第三者,它常常把恩爱的夫妻划成态度鲜明的敌我阵容:一边是琼瑶阿姨肉麻的爱情对白,一边是金庸大侠血腥的打斗场面。此外,电视还是戕害身体的无形杀手:让你的一双锐利的美目逐渐变成干枯的视线模糊的近视眼,让你不经意患上"电视病",头昏目眩,大小便失禁,睡觉磨牙,内分泌紊乱……说了电视这么多坏话,有人肯定要提出强烈抗议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赶紧说点好听的。好吧,那就说说电视的功用。电视的功用可谓大矣!小小荧屏,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市井小民,沉鱼落雁的性感美女,见所未见的奇丑男人,杀人如麻的恶棍,著作等身的学者,老板、嫖客、吸毒者、英雄人物、……各色人等可以分呈视野;大至世界新闻,小至里巷奇闻,每天都是新的,某国的元首被刺、某国的小狗长了八条腿、某处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注意一下近年来的电视收视率排行榜,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两类电视节目一直占据着收视率的高峰。这两类电视节目是“情景喜剧”和“纪实生活”。前者,以上海电视台曾经播出过至少两遍的《成长的烦恼》为代表;而后者,则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为典范。这两类电视节目都以“家庭生活”作为着眼点,它们能长期受到欢迎并非偶然,其中有电视的收视规律在起作用。 大众传播的理论告诉我们,“媒体中的世界”、“现实世界”、“受众脑中的世界”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在电视媒体上反映得格外明显。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项。 一、电视的节奏感和日常生活不同; 二、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差距很大; 三、电视反映的意识形态和现实不尽相同。 “情景喜剧”从本世纪50年代起成为一种热门电视节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差异性(亦即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杂感两则     
近几个月,在读国内报刊时偶有所感,随手记了下来。虽然这两则杂感都是由《光明日报》的《语言文字》专栏上的短文引起的,但其实内容与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关系并不大,而与宣传、舆论方面倒都有点关系。于是,将它们放在一起,凑成一篇,供各位研讨。也谈译名问题在去年一期《语言文字》专栏中,有人主张译名要以《辞海》上的写法统一起来。我对此有点不同的想法。译名要统一,那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把德国音乐家Beethoven译成“贝多芬”、“自脱火粉”、“比特霍文”(以前有过后两种  相似文献   

16.
消息两则     
消息两则辽宁省图书馆被省文化厅评为优良单位A1994年我馆领导班子很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责任书中的工作任务。经文化厅考核小组考核,我馆被省文化厅评为优良单位,获奖金2500元。会上王荣国馆长说,这次获奖,是文化厅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成绩的...  相似文献   

17.
来函两则     
新闻研究资料第四辑《瞿秋白和中国革命报刊》一文中说:“1925年1月起,新青年又改为月刊重新出版。”应为1925年4月22日。胡文中说:新青年到1926年5月止共出了5期,应为1926年了月25日,而第四期则为1926年5月25日。以上我均和实物对照过,特此指出,以免误传。  相似文献   

18.
来信两则     
编辑同志: 看了<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有些感想,写下来与你们交流.  相似文献   

19.
20.
寓言两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