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闻三昧》2008,(5):15-16
谢利娜在2008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发表《“财富排行榜”排出了什么?》一文提出:2007年10月中旬,随着《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的推出,年仅26岁的杨惠妍荣登中国首富宝座。一时间,“富豪”“富豪榜”被媒体炒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在风风雨雨中生存了40年的《中国青年报》“辣椒”副刊宣告停刊了.“辣椒”副刊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平民百姓的青睐.此次停刊并未说明理由.(据《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25日《星期刊·辣椒》副刊).  相似文献   

3.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4.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5.
默言 《新闻记者》2006,(2):34-34
本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先生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发表后,广东一家报业集团总编辑批示“供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参阅”,由此引起一场讨论。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上确实应注意有所控制与回避:也有人提出,“希望新闻”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变成“假大空”的高调宣传?同时,《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在此,我们摘要编发这组讨论文章,一方面希望能够开拓读者视野、启发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提倡广东新闻界同行重视业务研究、活跃讨论空气的良好作风。[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1998年元旦钟声的敲响,在漫画园地辛勤耕耘40个春秋的常进先生步入了花甲之年。令人欣喜的是,新华出版社推出“新世纪漫画家”丛书之一——《常进漫画集》,这无疑是常先生六十华诞的一份珍贵贺礼。 常先生出生于山西清徐县高白村,父母亲给他起了个乳名叫“二毛”,颇富幽默感。1957年8月,在太原第一师范上学的他便在《商业周报》(《经济日报》前身)发表了漫画处女作——《一窗之隔,两个季节》。师范毕业后在芮城县任教,在十多年的教师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2006年第9期发表杜大强、杨红雨的文章《灾害面前如何体现责任感》。 文章提出,党报的灾害报道,如何发出自已“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声音”以取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体现自身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认真拜读《新闻记者》第7期后,我有几点想法。 本期“切磋堂”所载的两篇文章,观点与贵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观点正好相反,贵刊能创造这样一种让同行交流不同意见的宽松环境,的确很棒。尽管我并不赞同程薄技同志的观点。 我认为,贵刊第7期有两篇文章的标题不妥:第43页《布拉特何许人也》一文,作者是反对采编人员采用这—欠礼貌的标题。因此,标题后应加“?”,以示反问。而《三大晚报要闻版如何选用新华社电讯?》一文,是分析、归纳《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选用新华社电讯的做法和特点的,此处的“?”似乎多余,…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0.
新年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辞别了2003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04年,《图书情报工作》也迈入了第4个“本命之年”。48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铸就了办刊理念,形成了办刊风格,打造了品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成绩所得,不仅倾注了编辑们的心血和努力,更蕴涵了广大作者、读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5,(10):34-34
《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发表梁隆之的文章《“策划”不是记者的正业》。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05,(8):21-21
《今传媒》2005年第4期发表陈春的文章《应重视假记者“采访”到的“真信息”》。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2006,(3):68-68
《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发表叶明生的文章《成就报道的“百姓视角”》。  相似文献   

14.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2005,(5):66-66
《办报参考》2005年第1期发表辛研的文章《记者采访中的“危机”处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2005,(2):36-36
《岭南新闻探索》2004年第5期发表黄灿的文章《把要闻版做成“封面版”》。  相似文献   

17.
谈“像”与“象”的用法编者按:本刊曾于1993年第4期发表了聂方熙同志写的《谈谈“象”与“像”》。同年第6期发表了卢慧筠同志写的《也谈“象”与“像”》。之后每年都有几篇来稿讨论“象”与“像”的用法问题,本刊便没有再刊登。现在刊登张小白同志写的《谈“像...  相似文献   

18.
犹如一缕扑面而来的和风伴随着2004年钟声的敲响,《百姓身边人和事》悄然而到,她在《河南日报》诸多栏目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正在成为基层广大通讯员和农民群众的最爱。河南是一个大省,农村人口占80%,《河南日报》专门开辟《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不仅符合省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广大基层群众的亲密“接触”。综观这个栏目曾经发表的《好一个“架桥迷”》、《抢“爹”记》、《来咱果园“打工”的可真不少》等文章,广大基层读者仿佛在省级党报中找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身影。爱似春风情似雨,春到人间草木知。《百姓身边人和事》关注基层,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朱光烈先生《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以下简称《泡沫》)一文,认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现存大众传播和现存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乌有(“泡沫”),之后,一些学者写文章、私下议论和会上发言表示不赞成朱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6,(10):43-43
《传媒天地》2006年第3期发表司马童的文章《烟草“开门红”是谁的喜报》。 文章说,一边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的规定在艰难地前行,一边却有烟草“开门红”的“事迹”在媒体上“闪亮登场”。是媒体不明白对于公众来说,烟草“开门红”的报道还不如烟草“开门黑”的报道更具有社会效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