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挽歌,一个寄寓,作者至善至美的人格理想,在施托姆的《茵梦湖》中有着诗情画意的展现,而这样一篇美文.是特定的社会与时代在作家心是中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周易》的《经》、《传》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进行了简要剖析,揭示了《周易》关于人格修养的主要内涵,勾勒出了《周易》关于理想人格修养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也对后世道德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5.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男女在本性以及社会性上的差异,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相对更加重要,对于那些有思想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她们对异性的要求更高,她们内心幢憬理想爱情,却忽视了这个社会是现实的,她们梦想的追求的理想爱情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是无处寻觅的。  相似文献   

7.
年初,一部年代怀旧情感剧作《父母爱情》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剧场一经开播就广受拥趸,开播第一天就取得了1.5%的高收视,在2月4日更是攀升到了1.69%,成为马年真正的“马头剧”。  相似文献   

8.
《乐园》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反映美国黑人百年历史进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乐园》充分展现了黑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努力,但最终小镇衰落,并且发生了血洗修道院的暴力事件。莫里森对于乐园建立与衰败过程的关注表达了她对人类理想家园的坚定遥望。黑人必将从排斥走向融合,对于超越种族性别的人间乐园的追寻将不断继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史上,有评论家称: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作《太史公书》,继周公、孔子之后,第三次对中华文明进行整合,提出“法天则地”。在欧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被尊为“世界传记之王”,但司马迂的《吏记》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才铸就了如此伟大的作品?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借以表达作者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在这一幻想世界里,他明确的肯定了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反对封建家长制。强调以“知已之爱”为基础的爱情生活,反对以貌取人,金钱为重的爱情。宣扬男女平等,要求尊重妇女。总之,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因其对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行去流水般而流传于世,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和浓重色彩.本文尝试着从性格特征着手,就<<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人生》通过对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和农民之女刘巧珍、干部之女黄亚萍的爱情纠葛的描述,十分清楚地表明:只有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才会有真正的爱情。本文想就这一问题再次加以论述,聊表浅见,期望那些恋爱中或者将要恋爱结婚的青年男女,在选择自己的爱情、婚姻时,要充分地考虑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与心仪之人志同道合,白头偕老。  相似文献   

15.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理论核心、主体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孔孟在理想人格方面的承变。  相似文献   

16.
儒家始祖孔子提出“修己安人”的理想追求,先秦典籍《大学》重申此理想,概括出一套自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明确儒家内圣外治的理想人格追求。宋明学者在诠释(《大学》时,对儒家内贤外治的取舍呈现出内圣化。但儒者的理想人格追求在清初对原典的回归中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7.
32集电视连续剧《上海王》是继电视剧《上海滩》以来的又一力作,它以哲理式的思辨将儒、道、释、法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比较与融合,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张力与中国式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18.
《绝秦书》中民国十八年的饥荒让人触目惊心,灾难之下的爱情更让人黯然神伤。引娃和周立功的爱情是可悲的也是可解的。人生经历反差强烈、生活追求迥然不同、人性本质南辕北辙导致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9.
构筑完美的爱情悲剧——从结构角度分析《长恨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白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理想人格是指人格的应然、完满状态。《论语》和《理想国》含有丰富的理想人格思想。词频的高低和比例显示,《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知信"五位一体、动态互动的君子形象:以义为质、以礼而立、以知为基、以信为用、以仁为本。《理想国》中的理想人格典范则是以正义为核心,超越世俗欲望,节制、勇敢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