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独具慧眼,品词析句,提高赏析能力。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眼或字,或句,或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悟词奇、悟句妙、悟段神,帮助学生具备平字见奇、常字识妙的慧眼,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柳宗元的游记以著名的《永州八记》为代表作。其游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幽深秀美的境界,赋予山光水色以活的生命,把自然景物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二、设喻类比,着意勾联,启发学生感悟。《小石潭记》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神来之笔,把作者当时那种遭贬抑郁失意心情巧妙…  相似文献   

2.
初四册《记一辆纺车》一文作者用“一辆纺车”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作线索,串联了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颗颗晶莹闪光的“珍珠”,展现给人们的是光彩闪烁、催人奋进的生活图景,激励着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困难作斗争,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被称之为“逼人期待”的技巧——悬念。这种悬念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入教学中,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一)充分运用和突出教材本身的悬念因素。如《记一辆纺车》开头那一段后,便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开头的“想起它”重复出现,其目的就是造成悬念:这究竟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为什么如此值得思念?这样一讲,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这一问题上。(二)提炼和选择一个富有感召力的故事情节,作为开讲的  相似文献   

4.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是一篇文章的传神之笔和中心所在。无论是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可以凝聚为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这个句子或词语,我们语文教学中习惯地把它称为中心句或中心词。而这个中心句或中心词就是“文眼”。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文眼”,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判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文眼”,让学生依据“文眼”去悉心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个中奥秘,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不断提高。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文眼”呢? 一、对于记叙文,要从情入手抓“感”点。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的。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写景抒情,都是偏重于具体地记叙描述人或事物的情状及变化过程,使人如耳闻目见,而有所“感”。因此,记叙文的“文眼”,就要通过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去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灵魂,它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提炼和肯定题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把一篇文章剖析深透,正确地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有的同志认为,吴伯萧同志的《记一辆纺车》一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通过对纺车的回忆,表现出抗战时期延安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个归纳,我认为是不够贴切的。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有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该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样命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对此,《教师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中这样提示:“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现象.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并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散文名篇。但“纺车”前用“辆”这一量词实属不当。“辆”作量词应用范围较狭窄,只用于“车”,如“一辆汽车”、“两辆自行车”、“三辆面包车”,而“纺车”虽有“车”字,却不属车类,前面用“辆”当然不恰当了。这就好比说“鞍马”(体育用品)只能说“一个鞍马”而不能说“一匹鞍马”。说“蜗牛”时,只能说“一只蜗牛”而不能说“一头蜗牛”。笔者以为应该把“一辆纺车”改为“一架纺车”。  相似文献   

8.
《记一辆纺车》的篇章结构新论甘肃/刘社革《记一辆纺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上列举了张炯、张雪森,龚肇兰等人的分析,尤以张雪森的为主,并附录了他的“课文串讲”。他认为“文章共十二段,可以分成三...  相似文献   

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课文最后一段中有“雨村详加审问”一句,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解释其中“详”的含义。许多人把句中的“详”解释为“详细、周密”,几经翻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第187页的答案和由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思考和练习解答》中第437页的答案也都是“详细、周密”。对此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详”应看作“佯”,解释成“佯装、假装”,才切合课题与文章主旨,其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0.
?孙振建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何以如此?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诗眼”、“文眼”之说。所谓“诗眼”、“文眼”乃是一个比喻,即指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构思、情感、主旨的词句。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过:“余谓眼乃神光所聚。”透过诗眼、文眼,我们可以了解诗文的要旨与真谛。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卒章显志,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诗眼,成为整首诗的灵魂,迸发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和变革黑暗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12.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思考和练习中,安排有“阅读下边短文《晏子使楚》,试作讲解”的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对“何为者也?”一句应如何解?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把“何为者也”翻译为“干什么的”,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何为者也”应该翻译成“是什么人”。“何为者也”翻译为“干什么的”和“是什么人”的根本分岐在于“为”,可以肯定,这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5.
短结尾例谈     
初中课文《连升三级》和《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结尾,都不失为“短”的范例。请看: “一群混蛋!”,(《连升三级》) “活该。”(《论雷峰塔的倒掉》) 单口相声《连升三级》通过目不识丁的张好古居然得以“连升三级”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官场的种种丑闻。结尾用“一群混蛋”,骂倒了两代封建皇帝,骂倒了趋炎附势之流。表演者那种怒不可遏之情,力透纸背。这种由名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章也有它的"眼"。这里所说的"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精心写就的"慧眼",简单地说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曾提出"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之句,此秀句即此文所说的文眼,它对结构、形式起着纲领的作用。实际教学中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学习、要讲解的方面确实很多。笔者以为聚焦"文眼"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乃是提高语文  相似文献   

17.
一次 ,我教《村居》 ,采用的是“以读代讲 ,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 ,这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 ,也不足为怪 ,草啊 ,莺啊 ,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 ,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 ,问其为什么 ,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诱导他联系旧知 ,于是便有了下面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段 :师 :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 :(异口同声)《咏柳》。师 :(不失时机地)是啊 ,《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8.
解析文章标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题解析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体分析法。抓住题目中体现文体特征的词语,认识该课文体,然后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去分析课文。比如《记一辆纺车》,“记”是记叙文特征;《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谈”、“论”都是议论文的特征。讲《谈骨气》,就可以根据议论文“提出论点、论证过程、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分析、掌握《谈骨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文眼”、“画眼”之说,那么对教学来说,也就会有“课眼”。诚然无眼之课,毫无生气。例题课的“课眼”是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和基础实际所定的“题眼”,即析题解题的关键处或突破口。当例题课教学抓住了“题眼”,就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就是说,通过眼睛是可以窥视内心的一切隐秘.文眼亦是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文眼”,就是刘氏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刘氏认为“眼”乃“神光所聚”之处,它必须照映前后,能引起全篇的“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而使全篇通体生辉.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讲课理当应有“课眼”了,“课眼”,正如一扇窗子,打开它,一课的“文心”奥秘便可以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