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农民问题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点和突破口 ;农民问题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仍居于关键地位但不再属于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两次飞跃,离不开首要问题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深入学习十四大报告精神,认真研究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贯彻落实十四大提出的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深入研究和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深刻认识“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一篇大文章的上、下篇;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这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其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深刻的改革,也是第二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八个字来说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的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党的13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时,提出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论断,对我国革命和我们党的历史,作了高度概括。这一论断包含极丰富内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以指导正在深入发展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本文仅就涉及“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认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由毛泽东完成的,凝结为“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二次飞跃,主要是由邓小乎完成的,凝结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两大结晶、两次升华。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为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我党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石赵伯勤党的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6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飞跃使我们国家,我们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相似文献   

12.
1、历史性的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而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取决于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代表大会所作出的两次历史性的决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是毛泽东。1945年初党的“七大”“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上的理论关系徐胜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产生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同时,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二次飞跃,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本文对两次飞跃的理论内容及其关系、飞跃的过程进行比较,以期有助于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一百多年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强烈的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在我国实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当然是邓小平同志。但是,我们也应  相似文献   

1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日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意义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应是封闭的僵死的,而应当是开放的发展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时曾经指出:“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因此,我们在学习宣传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除了要准确地理解把握其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它所揭示出来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7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第二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并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可以得到几点重要的思想启示。一、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这是始终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三农”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具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七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