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默读村庄     
张强 《山东教育》2009,(9):57-57
喝茶 常常想起多年前的一桩旧事来。 先生是个极有名望的文学前辈,二十几岁就独步文坛,却是命运坎坷,1957年打成右派,“文革”中饱受摧残,而且一生贫困潦倒。子女们也因为他的遭遇荒芜了大好青春。  相似文献   

2.
办实业或入牢狱;当部长或打成“右派”,人生几多沉浮,唯有心中做人的原则不可改变。 时值百年祭日,他的实干,他的爱国,他的铁骨铮铮,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最早,我是从一篇錾为《最后的潘光旦》的文章。看到潘先生受难的一幕。 这篇文章说到,经过1952年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辩才无碍的潘先生变得沉默了。显然,他是想以沉默来避祸。可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还是整到他头上,他不仅被打成右派,还被打人“章罗反党联盟”。  相似文献   

4.
我读书早,上高一时才13岁。那时,我梳着一对垂肩短辫,整天睁着眼睛胡思乱想。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60岁的老先生,满头白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清瘦.一生气嘴唇就会颤抖。他曾是一位名记者,后来被打成“右派”,平反后就到我们中学教书。  相似文献   

5.
吕艳 《家庭教育》2010,(7):26-27
家中的藏书和写作的背影 叶兆言成为著名作家后,自然有人要问他的写作是不是和父亲或者祖父有关。叶兆言说,其实,从小家人就教育他不要当作家,特别是他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对当作家心有余悸,希望儿子学理工科。叶兆言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最终考的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父亲还不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6.
1961年夏秋之交,我作为沪宁地区的“支边”青年,到黑龙江嫩北农场插队落户。其间,由于我酷爱文学,经常投稿,所以被《北大荒》内刊编辑室临时借去“撮忙”(即今时指称的打T),负责校对工作。在那段不太长的时光里,本人有幸结识了丁聪。他是打成了“右派”后,与聂绀弩、吴祖光、丁玲等,一起被送去“思想改造”的。  相似文献   

7.
“文”数学老师,是我中学时同学们送给一个姓周的数学老师的雅号。我和同班的几个数学尖子后来出人意外地报考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受了他的影响。说起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还有一段佳话。高中时换了一个新数学老师,姓周,花白头发,苍老面容,据说曾在某大学教过书,少年时在家乡人称“才子”,文学功底很好,后来打成右派,20余  相似文献   

8.
“文革”中,被打成右派的章伯钧和章乃器,相约在康同壁(康有为之女)家会面。章伯钧穿一身老旧的中式丝绵衣裤。夫人李健生对他说:“去见康老和乃器,还不换件衣服?”章伯钧答:“越旧越好,走在街头好让别人认不出我来。”但章乃器穿的却是洁白的西式衬衫,灰色毛衣和西装裤,外罩藏蓝呢子大衣。  相似文献   

9.
吴铭 《学习之友》2014,(6):52-53
有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褚时健。 1928年,褚时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27岁的楮时健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他31岁时被打成右派,带着妻子和唯一的女儿下农场参加劳动改造。1979年褚时健接手玉溪卷烟厂,出任厂长。当时的玉溪卷烟厂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那年他51岁!  相似文献   

10.
《剃光头发微》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杂文家、学者何满子先生。何满子先生1956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并被逮捕,释放后又被打成右派。两顶帽子,一戴20多年,成了命运受极“左”路线影响最久者之一。1978年何满子乡居12年后重回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在新时  相似文献   

11.
张小平 《教学随笔》2011,(5):9-10,37
公孙先生,民国时期金陵大学高才生,方面大耳,面白须稀,戴黑色圆框眼镜,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他原在省城重点中学任教,据说因为发了几句牢骚,说了不识时务的话,被打成右派,全  相似文献   

12.
在那癫狂的岁月,有位教授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白天去放牛,夜晚睡在臭气熏天的牛棚里。虽然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教授仍保持着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岳父的心事     
岳父有三个女婿,他和我最谈得来.最近,我却发现他总是忧心忡忡. 岳父吃过很多苦,"文革"中,家庭成分不好的他因为被打成"右派"的校长辩护,被下放到一个农场劳动改造.他以为这辈子再也离不开黄土地了,不曾想1981年落实政策后,被安排到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  相似文献   

14.
<正>我读书早,上高一时才13岁。那时,我梳一对垂肩短辫,整天睁着眼睛做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60岁的老先生,满头白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清瘦,一生气嘴唇就会颤抖。他曾是一位名记者,后来被打成"右派",平反后就到  相似文献   

15.
《绿化树》是当代作家张贤亮描写知识分子曲折历史命运的力作。小说成功塑造了“右派分子”章永瞵这个典型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饥饿与艰辛”中不甘心“精神堕落”,去追寻“人的美好感情”,如何在思想的沮丧与迷惘中,探寻到正确信仰的人生历程。小说节选部分成功的描写了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在50年代的政治浪潮中,被打成“右派”,身心经受了政治迫害与饥饿压迫的深重灾难。生活终于在他面前闪现一道微弱的亮色,——他从劳改农场释放了,精神相对自由了,他无比珍视这一切:“……我意识到了我今天可以离开那条土路,今天可以…  相似文献   

16.
随遇而安     
近读汪曾祺先生的《随遇而安》,文章的开头,居然是笑眯眯的“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做了二十年“右派”后,他精神抖擞地回原单位上班,同事们见了大惑不解:“你这些年是怎么挺过来的?”言下之意,其他“右派”死的死亡的亡,即使还在世的也多是身心俱疲,哪有活得这么精神的!而汪老的回答是这样四个字:随遇而安。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52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附设在上海的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教学之余搞些翻译工作,曾在上海出版过翻译著作《人类的起源》、《地球的历史》、《俄罗斯民间故事选集》等几本书.1957年我被错划为右派后,分到宁夏灵武县农场劳动.1961年“摘帽”后恢复工作,在灵武县中学教俄语、英语.回忆我被打成“右派”以及以后的十几年,我像荒原上的一株小草,不断地返青、枯黄.岁月留给我的是难耐的折磨、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8.
李静海不是个幸运儿。1956年10月25日,他出生在山西省静乐县丰润村。苍翠雄伟的吕梁山、绵绵流长的汾河水伴随李静海度过了他坎坷、挫折的童年。李静海还不到两岁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从榆次医药公司迁回原籍劳动改造。政治上的严重打击,再加上因父亲失去工作而造成的经济困难,使李静海的家仿佛遭受了灭顶之灾,李静海曾因此三度辍学。小学五年级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中断了学校的学习,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了初中数理化课程。1968年学校复课,同学们都直接升了初中,他却因“右派分子家庭”被拒之门外。身处困境的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徐中舒去世后,同系的一位老教授坐着轮椅赶来吊唁。别人要抬着他上楼,他不许,趴在楼梯上就放声大哭。三十多年前,在"反右"斗争刚开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教师曾是积极分子,认为系主任徐中舒已成老朽,便经常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徐先生。孰料形势急转直下,没过两天,反倒是出风头的他本人被打成"右派"。面对如此打击,他想要轻生。可妻子怎么办,5个孩子怎么办?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几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师报》不久前刊登了教育家丁有宽先生的一篇回顾性文章。今年82岁高龄的丁有宽先生长期扎根在农村小学,原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教师。从1957年开始,他先后被打成右派叛徒特务,成为一名采石场挑石工人,直到1974才重回课堂。在此期间,丁有宽先生所受的苦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不仅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等教育思想,而且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初试阶段和过渡阶段的实验,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教学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